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识点题库

《元史》载:“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曹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这不能说明元朝

A . 中央掌管行省官员的任职与调动 B . 中央在各省设置丞相以制约官员 C . 行省官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D . 最初由中央官员代执各省事务
《朱子语类》中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A . 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B . 藩镇割据之弊严重 C . 皇权与相权之争激烈 D . 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唐太宗时期,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须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正确的运作程序(皇帝作用暂不考虑)是(  ) 

A .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 . 推行郡县制 B . 废除分封制 C . 设置中朝和外朝 D . 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
英国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杜麦斯的呼吁是有感于中国(    )

A . 察举制的实行 B . 内阁大学士的选拔 C . 科举制的推行 D . 军机处的设置
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集簿》载:西汉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前后的东海郡“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材料提供的最重要的信息是

A . “推恩令”彻底废除了分封制 B . 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 C . 侯国与郡是平行的地方行政单位 D . 东海郡是当时最大的郡
宋代“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这一做法

A . 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 B .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C . 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D . 削弱了地方自主处置事务的能力
南宋叶适主张,在郡县制体系内应参酌古制,“以一郡行其一郡,以一县行其一县,赏罚自用,予夺自专。”王夫之也说:“封建之天下分而简,简可治之以密;郡县之天下合而 繁,繁必御之以简。”下列制度与他们的思想最接近的是

A . 分封制 B . 郡国并行制 C . 土司制 D . 行省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指出秦与汉初政治制度的异同。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中汉高祖对秦制之失的分析是否正确。他所制定的矫枉之策的推行有何影响?

  3. (3) 结合材料二与材料三,指出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后,诸侯的权力和地位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一举措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元朝转变立国之本,重视农业发展,其中为此指定的考查地方官吏的主要标准是

                                                                                                                       (  )


A . 屯田多少 B . 编写农书 C . 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 D . 农桑兴废
大化改新时,日本新政权推行公地公民制度,其准确含义是(  )。
A . 人民成为享有一定民主权利的“公民” B . 土地和人口收归国有 C . 土地归农民所有 D . 在公地上的生产者为公民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是以一个否定另一个,螺旋式的发展模式。如夏商西周确立了封建大一统,那么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吞并就是对夏商西周体制的否定。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一个正一反一合阶段。而隋唐、宋、元又构成了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元代的行省制相当于其中的“合”。据此理论可以得出行省制(  )

A . 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 . 主要着眼于加强中央集权 C . 巩固了元朝的统治、扩大了疆域 D . 是对秦以来郡县制的否定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 .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B .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在下列反映秦始皇事迹的信息来源中,最为可信的是(    )

A .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B . 秦兵马俑的考古发掘 C . 司马迁的有关叙述 D . 历史学者的著作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

A . 汉长安 B . 唐长安 C . 宋汴梁 D . 元大都
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设立太学,置儒家的五经博士,后又为之置弟子员,使之成为政府设立的最高学府,学习经学成为入仕的正式途径。由此可知汉代(   )

A . 诸子百家的成分发生了新的变化      B . 原始的民主思想彻底消失 C . 知识分子的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      D . 孟子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
东汉初年,光武帝曾借故搜捕王侯宾客,“坐死者数千人”;明帝借口楚王信奉黄老,与方士往来,疑其谋反,收捕者达数千人。这些做法(    )

A . 强化了思想专制 B . 完善了监察体系 C . 打击了豪强势力 D . 遏制了宗教势力
唐代科考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闻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行卷”。同时也允许官员向主考推荐,称为“公荐”。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

A . 达官贵人操纵科举考试 B . 科考中腐败现象较严重 C . 选官制度缺乏客观标准 D . 选官方式有察举的痕迹
元代以前中国主要根据山川地形来划分行政区,从元代开始则任意把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行政区。这表明

A . 元代地方势力强大 B . 民族文化影响制度 C . 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D . 中央强化地方管理
《汉书·武帝纪》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从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
A . 汉武帝废除了分封制度 B . 分封制强化了西汉的统治 C .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政策 D . 梁王和城阳王为西汉最后的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