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识点题库

有中国台湾学者认为:中国政治模式在近代之前是最“平民化”的,一方面它表现在至宋代基本上淘汰了世袭封建贵族阶层,另一方面则体现在那些替皇权秩序服务的新

A . 孝廉制度的实行 B .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C . 科举制度的实行 D . 文官体制开始建立
2010年,北京大学率先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度”以此来招收一些“特殊”人才。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与古代哪一选官制度相似

A . 征辟制 B . 九品中正制 C . 科举制 D . 察举制
ABCD四位同学在看完动画片《西游记》之后有如下叙述,你认为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 唐僧带回的除了经书还有佛像、花果种子 B . 别看他带回了这些经书,实际上没人看得懂,因为那都是梵文写成的 C . 唐僧去的'西天'实际上是今天的印度半岛 D . 哎,你别说,唐朝的皇帝还真够开明的,外国的东西都敢学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秦遂兼并四海,以为周制衰弱,终为诸侯所丧。”基于此种认识,秦朝完成全国统一之后采取的措施是

A . 实行皇帝制度 B . 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 C . 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 D .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贞观年间,唐太宗常召集低品级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并给这些低级官员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后来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对这段文字的评述错误的是(    )

A . 这说明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三省官员 B . 导致了相职增多,有利于集思广益,避免决策失误 C . 这说明三省职能被其他部门瓜分,三省制度名存实亡 D . 有效地避免了权臣专权,防止皇权旁落
英国于18世纪中叶形成责任内阁制,其与中国明朝时期的内阁制相比,最主要的不同是

A . 国王权利进一步加强 B . 内阁拥有立法权 C . 国王权利进一步被架空 D . 内阁阁臣听命于国王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 . 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 . 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 .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 .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当今的中国应用发展的眼光、世界的眼光审视、借鉴不同的人类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核,源于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这种传统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一是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家机器和军队由中央政府掌握,而非欧洲那样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民本主义”。  

——俞邃《关于“中国模式”之我见》  

材料二   我们(雅典)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长期专制统治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1. (1)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中国政治传统、雅典民主的特点。

  2. (2) 材料三中认为英国光荣革命是“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请结合英国相关史实从制度创新角度说明理由。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具体表现,并结合史实驳斥“美国民主制度对中国近代意义不大”这一观点。

宋初曾设谏官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宋真宗时期,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折言事的责任;仁宗时期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建炎三年下诏谏院不再隶属门下、中书两省而另立官署同与两省官在朝中相见议论政事。北宋时期谏官和谏院的变化意味着(   )

A . 三省六部名存实亡 B . 官僚机构日益膨胀 C . 君主专制走向没落 D . 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     )

A . 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 B . 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C . 中央失去选官用人权 D . 从宋朝官僚政治开始衰落
2015年,“中国梦”“大部制”依然是中国民众关注的热词。对中央权力部门进行改革,让权力相互制约在阳光下运行,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中国中央政治机构改革“中国梦”的内涵之一。下列我国历史上的政治现象与上述文明发展主流趋势不一致的是(    )

A .   秦代三公九卿明确了权力部门的分工 B . 唐代三省六部使相权被分散削弱 C . 宋代“二府三司”使各权力部门相互制约 D . 元代行省制度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
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    )


A . 加强中央集权 B . 分割宰相职权 C . 改革监察制度 D . 在地方设通判
董仲舒说“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又有郎官多出自“任子”(指二千石以上官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或“貲选”(非有市籍的商人,家资满十万,文帝时减为四万,可任郎官)为解决上述现象所反映的问题,汉武帝(    )

A . 实行察举制 B . 颁布推恩令 C . 设刺史监察 D . 建“内外朝”制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以京都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至余杭,沟通了五大水系。大运河不仅承载着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也漫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深重苦难。大运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积淀了底藴深厚的运河文化,成为华夏民族强盛不衰的灵魂。中国文化中心由此往南迁移,大致上也是沿着运河的西北东南方向前进的。明清以来,繁忙的大运河更是将富庶的江南与帝国心脏紧密相连,带动了运河城市的整体兴盛,其历史意义早已超脱桨声灯影的本体。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宣统年间,津满铁路通车后,大运河的运输作用逐渐为铁路所代替。辛亥革命后,漕运寿终正寝。

——摘编自《大运汗漕运的兴衰》

材料二:英国运河的兴起时间与工业革命的兴起时间基本重合,其在天时、地利、人和政策的综合因素促进下,在短短数十年间成长为当时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是英国运河从繁荣到衰落的主要时期。—项具有良好前景的行业,在不足百年的时间里走完了兴起到衰落的全过程。……与铁路的规格统一相比,标准不一的运对竞争力处于下风。工业革命对英国运河的发展是把双刃剑。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运河的兴衰》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民大运河挖掘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和英国运河的共同命运,并分别分析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萌芽于西周,确立于秦汉,成熟于隋唐,完备于明清。秦设监察御史执掌群臣奏章和下达皇帝的诏令,并兼国家的监察工作。汉武帝在各州设刺史,以“六条”法规作为履行职务的依据,而六条中打击强宗豪右、以强凌弱以及二千石不奉诏书则是其基本内容。明清监察机关的触角更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比较突出的是监察御史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牵掣;监察官员特殊的选任、考课、监督制度,使中国的监察制度具有一定的科学内容,因而在一定时期曾经成为抵触惰性力量、消解社会矛盾的积极因素,对澄清吏治起过较好的作用。

——《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从世界各国已有的行政监督经验看,监察制度在一个国家的监督机制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还是政党监督、社会舆论监督,都不可能对国家机构中的行政系统进行直接、有效的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制度是中国固有的东西,是中华法系的精华。邓.小平也强调:“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控制。”因此,对我国现有的行政监察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行政监察院,使行政监察成为监督行为的主干监督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完善》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意义。

  2. (2) 概括材料二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理由。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 B .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C . 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D . 文化下移趋势增强
北宋的号令总是以皇帝的诏敕文书方式传递,肯定要经皇帝批准才行,可是……“凡制敕所处,必自宰相”。这说明(    )

A . 君主与宰相共治天下 B . 宰相制度制约君权 C . 君权与相权矛盾加剧 D . 君权为主相权为辅
唐初薛元超以门荫入仕,高宗时官至宰相。他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这一现象说明(    )

A . 进士入仕比门荫入仕地位更高 B . 士族地位仍比较稳固 C . 当时社会正处于变革之中 D . 科举出身方有资格修国史
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的部落政治局面;第二回是汉朝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材料中“有意义的革命”是指(    )
A . 社会性质得到了改革 B . 进步力量通过暴力掌握国家政权 C . 政治制度实现了变革 D . 改朝换代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有学者认为,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僚的选拔还不足以反映皇权的绝对权威,也不够严密。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魏晋之前的朝代并未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 B . 自下而上的推荐选官削弱了中央的用人权 C . 中央掌控官员选拔开始于明清的八股取士 D . 隋唐科举制之前没有形成系统的选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