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识点题库

针对唐朝中后期宰相“事无不统”的教训,为了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宋太祖采取的创新措施有
①设中书门下分掌行政权 ②废丞相,设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③设枢密院掌管中央军政 ④设三司机构总管国家财政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入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唐宋通过改革中央官僚机构加强皇权的共同策略之一是

A . 形成“中朝”决策机构 B . 分散宰相权力 C . 实行三省六部制 D . 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

A . 郡国并行制度 B . 郡县制 C . 分封制 D . 察举制度

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 .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B .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C .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D .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汉武帝时期,选官制度应该是 

A . “世官制” B . “察举制” C . “九品中正制” D . “科举制”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自己封拜官职,因心怯,他将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以正常的样式封发,而改用斜封,上面的文字亦不敢用朱笔,改用墨笔。当时称“斜封墨敕”,这表明

A .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 C . 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 . 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A . 废分封,置郡县 B . 建立法制体系 C . 确立三省六部制 D . 实行科举制
有人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 北宋官员人浮于事 B . 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 C .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D . 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
下图是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他继承汗位,建年号“中统”,这一年号体现了忽必烈(  )


A . 称雄四方的野心 B . 问鼎中原的决心 C . 对汉文化的仰慕 D . 游牧民族的胸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民族或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对于相应的地域或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有深刻的影响。“祖宗之法”是中国传统儒家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西方的“政治文化”则呈现不同的特点。

材料一 宋太宗在即位诏书中说:“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之为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宋代士大夫们在谈及国家的政治取向、制度原则时,经常与“祖宗之法”联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祖宗之法”就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两宋对于“祖宗之法”的强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①宋代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权力机构的分立与集中,②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乃至赵宋王朝的兴与衰,处处都会遇到所谓“祖宗之法”的问题。

——摘编自陈苏镇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

材料二 英国政治变革大事记

年代

事件

1688年

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专制王权

1689年

通过《权利法案》,限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18世纪初期

通过《王位继承法》、《三年法案》进一步约束王权

18世纪中期

逐步形成责任内阁制和两党制,英国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

1832年

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

1867年

英国议会改革,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

1884年

英国议会改革,农村工人和矿工获得选举权

——根据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材料三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而按照自己的理想假托先王的言行写出来的宣传作品,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康有为以此证明孔子也是一位维新派,并打着孔子托古改制的旗号要求进行社会改革。康有为认为,事情是向前发展的,远的、旧的必将败亡,近的、新的终将兴起,因此,就要变法维新。这样,康有为的孔子改制理论就冲击了遵守旧法、恪守祖训的顽固派。

——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1. (1) 依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的①②。你如何认识宋朝这种特别重视“祖宗之法”的政治取向?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实现政治变革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的政治思想在美国的延伸”这一观点体现在美国哪些制度上?

  3. (3) 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康有为对待“祖宗之法”的看法。简要评论这些看法。

宋、明以来中国历史存在大量“官无封建,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有史料载,胥吏们“父以传子,兄以传弟,钱粮出入,尽归掌握”。对这一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说明了宗法制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 . 实际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结果 C . 导致国家组织能力被严重地削弱 D . 使得国家财政税收改革往往阻力巨大
地区建置沿革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下面四张地图反映了湖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注:划了椭圆的标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 ①②④③ B . ①④②③ C . ②①④③ D . ④①③②
汉宣帝时,赵广汉出任颖川太守,“又教吏为骺筒(注:形状象瓶子,口很小,可入不可出的器具),及得投书……吏民相告讦,汉得以为耳目。”这一措施(    )

A .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B . 限制土地兼并,削弱豪强势力 C . 官民相互揭发,败坏社会风气 D . 利于反腐惩恶,稳定社会秩序
《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   )

A . 监察官吏 B . 征收赋税 C . 行政管理 D . 笔录政事
晚唐时期,朝廷授予众多节度使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宰相并称,号为使相,但并不行使宰相权力。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增加,包括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等。这种变化反映了北宋(    )

A . 宰相权力的扩大 B . 藩镇问题依然较严重 C . 君主专制的强化 D . 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司马光的《上神宗之体要》在论及古代君臣关系时指出:“何谓为证有体?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上下相维,内外相制,若网之有纲,丝之有纪……尊卑有序,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率从。此为政之体也”对上述材料准确的认识是(    )

A . 中国古代君臣之间相互监督 B . 臣属的作用是君主权力的廷伸 C . 官僚机构的设置弥补了“独治”的缺陷 D . 皇权至上是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显著特点
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这里的“天下法”是指(  )

A . 分封制 B . 宗法制 C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 . 皇位世袭制
《汉书·宣帝纪》中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顾炎武也曾说过“今日贪取之风,所以胶固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禄重而吏多勉而为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突出体现对君主专制的猛烈批判 B . 提出解决吏治问题的根本途径 C . 正确揭示了吏治问题的社会根源 D . 已经认识到整顿吏治的重要性
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    )
A . 召开政事堂会议,完善三省六部制 B . 分割宰相权力 C . 以六部分理朝政 D . 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领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