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识点题库

封建社会皇帝与丞相之间容易产生矛盾,从汉至元历代皇帝采取的限制相权的措施包括

①两汉时期形成“中朝”“外朝”格局

②唐朝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相互牵制

③北宋三司分权

④元朝行省的最高长官是平章政事,统领钱粮、兵甲、屯种、漕运等军国重事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
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西汉初年的政治体制与秦朝相比,最大差异是

A . 根本目的 B . 地方制度 C . 中央机构 D . 皇帝权力

封泥又叫“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封泥中隐含着诸多历史信息。如图是西汉时期的封泥,从中可以看出西汉地方制度所具有的特点是(  )
        
项长之印                   河间玉玺

A . 实行郡国并行制  B . 广泛推行封国制 C . 实行郡县两级制 D . 推行单一县制
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巡抚则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从名称来源看,“行省”是(   )

A . 中央的派出机构 B . 皇帝的秘书机构 C . 地方的行政机构 D . 朝廷的朝贡藩属
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前往长安投考太学,他不必准备的材料是

A . 《诗经》 B . 《春秋》 C . 《韩非子》 D . 《礼记》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 .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 . 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 . 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 . 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有学者认为:宋朝实行自由、开放的政策,大大激发了中国的创造精神和进取精神,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创造出了许多新东西,使中国文明出现了飞跃性的进步。能够说明以上结论的是(    )

① 重建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②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③ 儒学走向思辨化,进入新阶段                ④ 士大夫文人画的成就最为突出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
中国古代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番评说反映了下列哪项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   )

A . 世袭制 B . 军功爵制 C . 察举制 D . 科举制
唐朝进一步完善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人曾用“事无不总”来形容三省六部中的某一部门的职权,这个部门是(   )

A . 门下省 B . 中书省 C . 尚书省 D . 礼部和工部
周代主要靠宗法式贵族政治来维系。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士人与贵族争权的局面。后经秦并六国及楚汉争雄两大战事,没落贵族已难幸存。汉武帝正式确立察举之法策试以尽其才,天下士人受此鼓舞而竞相趋骛。由此可见,察举制(    )

A . 开创了士人政治的新局面 B . 消除了门阀世族的根基 C . 是士人入朝为官的唯一途径 D . 赋予中正官极大的权力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而又设之监司,设之督抚,以为如此,守令不得以残害其民矣。不知有司之官,凛凛焉救过之不及,以得代为幸,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依据材料最符合作者意图的是(    )

A . 认为王国制、郡县制各有利弊 B . 反对过分削弱地方权力 C . 猛烈抨击君主专制高度集权 D . 主张地方适当分权自主

下图为1971年陕西省礼泉出土的尉迟夫人墓志铭拓本,显示的部分文字为“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国鄂国忠武公夫人苏氏墓志之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唐朝时设司徒管理地方藩镇 B . 当时唐朝社会盛行篆体书法字体 C . 尉迟是以少数民族部落名命的姓 D . 鄂国忠武公夫人是苏姓女子的爵号
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这句话强调了“三省体制”(    )

A . 大大加强了宰相的执行权力 B . 促进了集体决策模式的形成 C . 并没有改变君主专制的本质 D . 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唐代张九龄有条用人原则就是“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中央)”,这为唐朝官僚制度注入了活力。其选官原则本质上说明(    )

A . 唐以后不再以门第选官 B . 重视以考试选拔官员 C . 重视中央官员的选拔 D . 科举制存在缺陷
“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该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

分封制度

A . 分封制 B . 王位继承制度 C . 郡县制度 D . 三公九卿制度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宋开宝九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太祖初晏驾,孝章宋后使召秦王德芳。(使)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后)曰,“吾母子之命,皆托官家(晋王)”

《涑水记闻·卷第一》

“上(太祖)即夜召晋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所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戮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癸丑,上崩于万岁殿,甲寅,太宗即位。”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冬十月癸丑,太祖崩,帝(赵光义)遂继皇帝位。”

《宋史·卷四·本纪第四》

“十一月丙子,宋主匡胤殂,其弟炅(赵光义后改名为赵炅)自立”

《辽史·卷八·本纪第八》

A . 赵匡胤死后其弟继承皇帝位 B . 使者与晋王赵光义合谋政变 C . 赵匡胤主动传皇位给赵光义 D . 赵匡胤之子才德不济难继大统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门下省的职能是(    )
A . 决策 B . 审议 C . 执行 D . 监察
唐代设立政事堂,其成员除了三省长官外,其他如授有“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二品”“参知政事”的官员亦入政事堂议事,皆为宰相职。这体现了唐代(    )
A . 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二三 B . 避免了重大决策失误 C . 丞相制是集体领导制 D . 权臣专横使君权旁落
唐僖宗时,(左拾遗)侯昌业上疏:“上不亲政事,专务游戏,赏赐无度,田令孜专权无上,天文变异,社稷将危,上疏极谏”。上大怒,召昌业至内侍省,赐死。由此推断(    )
A . 引导式劝谏有助于民主政治 B . 尊天道施仁政的理念消亡 C . 左拾遗职责是内侍皇帝起居 D . 该官隶属于谏诤监察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