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抗日战争 知识点题库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巩固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下列与统一战线形成密切相关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八一宣言”发表②西安事变③瓦窑堡会议④八一三事变⑤红军改编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①③②④⑤ C . ①④③②⑤ D . ①④⑤②③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最为典型的侵华罪恶之一。我们在研究“南京大屠杀”时,最有力的证据是

A . 当年受害者的控拆材料 B . 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 C . 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 . 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抗日战争
在中国有一座城市,它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它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和日军激战,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的城市。这座城市是

A . 南京 B . 上海 C . 北京 D . 重庆

图是一位著名抗日将领在他指挥的一场著名战役的战地留影,这场战役(  )

A . 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B . 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C . 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D . 由著名抗日将领张自忠指挥
“此战役虽然战败,但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它让世界清楚地看到国民党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文中所描述的战役是

A . 淞沪会战 B . 太原会战 C . 徐州会战 D . 枣宜会战

某学校拟创办一主题网站,纪念一项重大的活动。根据下列图片判断其主题应是

A .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B . 中国共.产.党的艰难发展历程 C . 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 D .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作用

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
 
①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③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基本一致 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④ D . ①③
“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只要国民党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对敌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发表这一宣言促进了(   )

A .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 . 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C . 联合政府的早日成立 D .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的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南沿岸的部分高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克尔刻大撤退”。这次“大撤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 . 为持久抗战作出了贡献 B . 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C . 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 D . 彻底粉碎了日本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
1944年日本天皇裕仁的弟弟三笠宫崇仁在其书中写道:“中国事变爆发以后,日本军队的残暴行为……如掠夺,强奸,杀害平民,放火等等。”“现在的日本是无所不取,掠夺殆尽。这还成什么事体!”“回顾以前高喊‘圣战’、‘正义’云云,叫喊的声音越高,事实越近于相反”。从中我们得到的认识主要是(     )

A .   日本反战力量强大 B . 中华民族意识增强 C . 战争引发人性反思 D . 抗战提高中国威望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七七事变之前,蒋介石分析日军兵力分布,已认定日军开战后必首先以华北为进攻重点,而我方应“以战术补武器之不足,以战略弥武力之缺点”,在上海“先发制敌”,以牵制和分散日军在华北之攻势,又保证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京、上海等地之安全,且“在上海打仗,就容易引起国际注意”。淞沪会战爆发后,蒋介石号召将士“固守阵地,坚忍不退”。但在日军的重武器绝对优势之下,中国军队伤亡惨重。而且,上海是河网地带,又无山势倚仗,对中国军队作战极为不利,但机械化的日军却自陈“无碍用兵作战”,多重因素之下,终致上海、南京先后沦落。不过,《泰晤士报》等外国媒体亦盛赞“十周之英勇抵抗”“为历史上最光荣之一页”。

——改编自余子道《蒋介石与淞沪会战》等

  1. (1) 根据材料,分析蒋介石筹划淞沪会战的目的。

  2. (2) 根据材料,指出淞沪会战中国战败的原因,并结合所学,分析淞沪会战对中国抗战有何积极影响?

1943年1月,美、英分别与中国签订新约,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10月,中美英苏在莫斯科发表《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11月,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举行开罗会议。上述史实说明(   )

①抗日战争为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②美英认识到应该平等对待中国

③中国已经成为与美、英、苏平起平坐的大国

④中华民族的抗战,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毛.泽东曾致函傅作义:“先生北方领袖,爱国宁肯后人?保卫绥远,保卫西北,保卫华北,先生之责,亦红军及全国人民之责也。今之大计,退则亡,抗则存;自相煎则亡,举国奋战则存。”符合该函件思想的是(     )

A . 国共合作,推翻北洋军阀 B . 团结一致,抵御外敌侵略 C . 灵活作战,坚持敌后抗战 D . 接受改编,和平解放北平
教育家蒋梦麟在自传中记述:“西安事变的消息广播全国之后,老百姓无不忧心如焚,妇女小孩甚至泣不成声。……蒋委员长已安全抵达洛阳,并已转飞南京的号外最先送到东安市场的吉祥戏园,观众之间马上掀起一片欢呼声,……大约半小时之后,北平严冬夜晚的静寂忽然被震耳的鞭炮声打破了。”这一记述主要反映出(  )

A . 民众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 B . 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后 C . 蒋介石统治地位比较巩固 D . 张学良的兵谏不得人心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的合作都并非偶然的结果,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在共同的利益基础之上,以追求共同的或者相对一致的政治目标为出发点而展开的合作。其共同的利益基础指的是(    )

A . 打倒封建军阀进行民主革命 B . 反抗外来的侵略实行民族革命 C . 维护共同的国家和民族利益 D . 维护国共两党共同的政治目标
中国社科院荣维木先生在一文中提出:“抗日战争与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历程有着紧密关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日本的侵略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二是中国在反侵略的战争过程中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其中“新的现代化因素”不包括(    )

A .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B . 民主进步力量壮大 C . 民众民族意识增强 D . 民族工业短暂发展
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的《时代》杂志报道“日本人在攻克了中国的波士顿、纽约和华盛顿后,正在向中国的芝加哥进发。”文中“中国的波士顿、纽约和华盛顿”分别借指(    )

A . 北京、南京、上海 B . 南京、上海、北京 C . 北京、上海、南京 D . 上海、南京、北京
1940年3月,国民党正式尊孙中山为“国父”。国民党在这时将孙中山从党的“总理”转化为“国父”,其主要意图是(    )

A . 肯定孙中山对民主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 B . 推动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 C . 发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团结抗日 D . 彰显国民党在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巨大贡献
蒋廷黻曾在1931年发表《琦善与鸦片战争》一文对鸦片战争中林则徐与琦善代表的抵抗派与妥协派发表了与当时多数学者不同的观点。此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知识界对抵抗、妥协究竟孰利孰弊的争论。此争论在当时主要是针对(    )

A . 国民政府围剿红军 B .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C . 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D .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不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