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知识点题库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订(  )

A . 导致了中苏关系全面恶化 B . 促进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C . 促成了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D . 标志中美正式建交
“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我国外交政策有
①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③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        ④“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奥巴马执政百日》一文对中美关系的概述;美国是中国之民国立宪的榜样,二战抗日的盟军,朝鲜战争的对手,七十年代制衡苏联的新盟友,改革开放的模仿对象,九十年代制裁中国的牵头人,世贸组织的介绍者,台湾现状的维持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维新派主张以美国式政体改造中国政治 ②朝鲜战争是冷战背景下的局部“热战”
③美国的干涉是中国分裂的重要国际因素 ④制衡苏联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因素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
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A . 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 . 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 . 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 . 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对于罗斯福新政,中国政论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展望是:如果它不能在最近恢复昔日繁荣,它不是受一番巨大的修改(如计划经济等),就是要根本坍台,把地盘让位给一个新兴社会!”

——《东方杂志》(1933年)

“不首先改革现存的经济制度,不消去这一些的冲突与矛盾的根源……而要期待健全的复兴,那只能是痴人说梦。”

——《东方杂志》(1934年)

 材料二 1945年4月,罗斯福总统逝世,重庆各界举行各种悼念活动。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也发表了题为《民主巨星的陨落一一悼罗斯福总统之丧》的社论,指出“他(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历史概念被写入高中历史教科书。此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的学习主题之一。

——据杨梅《“时空”坐标中的罗斯福新政》

  1. (1) 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多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简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 (2) 有学者认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更为客观、全面。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 (3) 阅读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为什么?1982年以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学习主题的原因有哪些?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亚非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和平外交制裁的认识,这就为中国发展同亚非国家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 . 是中国政府首先提出的 B . 得到亚非国家的普遍认可 C . 超越了意识形态的限制 D . 能有效维护亚非国家利益
1929年中东路事件后,中苏关系开始紧张;“九·一八”事变以后,中苏关系又逐渐缓和,直到世界大战前期,苏联给中国政府的抗战提供了大量的援助;1941年,《苏日中立条约》签订;1945年初的《雅尔塔协定》中,苏联同意在对德战争结束以后三个月之内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以上中苏关系的变化表明:(   )

A . 中苏关系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府不可回避的外交问题 B . 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的历史渊源 C . 苏联的外交政策始终体现了其大国霸权主义色彩 D . 苏联对华友好关系完全从其自身利益出发
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国内的“大西洋主义派”打出了“重返欧洲”和“回归文明世界”的旗帜,提出“一边倒”外交,认为俄罗斯应该努力“步入最积极发展的民主国家行列,以便在这些国家中占有历史以及地理给我们确定的应有的位置”。“一边倒”外交(    )

A . 导致社会主义阵营走向瓦解 B . 大大压缩了俄国的外交空间 C . 旨在谋求与关合作主宰世界 D . 实现了与西方的全面伙伴化
2013年I月6日.美国举行了前总统尼克松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尼克松的长女帕特里夏认为,尼克松的真正遗产是倡导自由。向一个曾被视为美国敌手的国家伸出友好之手。材料中尼克松“向一个曾被视为美国敌手的国家伸出友好之手”的做法(    )
A . 为新中国重返联合国打下坚实基础 B . 直接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C . 促使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 . 使中苏关系逐步走向恶化
下表反映了某时期中国与各国贸易的情况。导致表中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

年份

苏联

美国

其他国家

第一年

30

21

49

第二年

41.3

0.4

58.3

第三年

51.759

0.003

48.238

A . 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B .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 . 改革开放全面实行
美国中央情报局从1958年开始评估中苏关系的发展趋势,每年一个评估报告。其中1958年的评估报告认为:中苏的同盟是不可能破裂的。原因有三:一是中苏意识形态一致,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政治目标一样,都要走向共产主义;三是敌人一样,都是美国人。这表明该报告(    )
A . 忽视了中苏两国国家利益的矛盾 B . 忽视了中苏意识形态的根本分歧 C . 正确预见了中苏关系发展的走向 D . 正确指出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次国际会议是(  )
A . 日内瓦会议 B . 万隆会议 C . 二十六届联大 D . 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加拿大学者认为“他(周恩来)常常与欧洲各国外交所维持的不平等的国际秩序发生冲突,而当后者要加固这种不平等的模式并增强亚洲及非洲国家对殖民主义的依赖时,这种冲突尤为激烈。”下列史实中可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日内瓦会议

②万隆会议

③第26届联大

④尼克松访华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中国在与西方国家建交问题上有一个国际上前所未有的新创举,与英、荷等国形成了“半外交关系”,这具体表现在双方同意互派代办而非大使。这项创举在我国建国之初有助于(  )
A . 改变半殖民地地位 B . 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C . 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 D . 实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下列为新中国外交发展历程中三个值得注意的握手细节。这一“握手细节”的变化,从一个侧而反映了现代中国(    )

A . 外交空间的逐渐拓展 B . 与美关系的逐步改善 C . 区域合作的不断推进 D . 不结盟政策正式形成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成熟。
1972年3月,田中角荣说:“世界上有三个据点,即柏林墙、朝鲜38度线和古巴,这是东西方的三个接触点。必须使这三个接触点不发生纠纷,……有了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就可以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这一言论认为(    )
A . 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已超过日美关系 B . 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促进中日建交 C . 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缓和远东冷战态势 D . 维护远东和平可以促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
观察下图,与20世纪70年代初的这次握手直接相关的历史事实是(    )

A .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B . 香港回归祖国 C . 《中美联合公报》的签订 D . 亚非会议召开
有学者指出:“由于特别的地缘政治原因,中美俄之间一直存在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性,此不仅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发展常常以第三国为考虑出发点……而且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变化自然而然会对第三国产生影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中美俄关系的发展取决于美国 B . 中美俄之间存在着三边互动关系 C . 中美关系的重点取决于俄罗斯 D . 中俄关系的变化影响着中美关系
有学者认为:“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 . 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 D . 参加日内瓦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