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知识点题库

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

A . 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B . 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C . 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 . 协约国集团的成立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45年9月日本战败签字投降;1972年9月,中日建交;2007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日,缓和了小泉时期紧张的中日关系,成功实现了“破冰之旅”和“融冰之旅”。这些事件启示我们:中日两国(    )

①应以史为鉴、开创未来②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③应求同存异,共同发展④在国家利益上始终存在严重分歧

A . ①②③ B . ①② C . ①③ D . ①②③④
杨奎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中曾这样评价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应该是(      )

A . 参加日内瓦会议 B . 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 . 中美缓和 D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979年1月30日,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在向参、众两院议员解释中国政府对台湾的方针时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反映出    (  )

A .   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重大变化 B .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基本成型 C . 国共第三次合作的条件渐趋成熟 D . 中美两国间的最大障碍已解决
“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被称为“转折点”的事件发生在(    )

A . 1971年 B . 1972年 C . 1978年 D . 1955年
下面邮票所纪念事件反映了(    )

A .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B . 新中国“一边倒”政策 C . 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D . 华约建立
祖国统一是世界各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人民网北京2011年7月22日电22日,马朝旭就日本将公诉钓鱼岛事件中方船长一事回答记者问,马朝旭表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的领土,日方的任何司法程序均无效。

人民网东京2011年8月15日电今天是日本第66个战败投降日,记者在靖国神社看到,日本右翼团体在门前树立各种旗帜,散发各种传单,呼吁到场的人为守卫尖阁列岛(我国称“钓鱼岛”)搞签字活动。

材料2:一位台湾官员于1993年说:“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了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对面临着岛内劳动力短缺的台湾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主要的吸引力。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3:2011年是香港大学招陆生的丰收年!香港媒体报道,今年共有17名大陆状元选读港大,包括北京3名文科女状元;大陆媒体则指出今年大陆考生申请赴港就读人数比去年增加14.8%。今年港大招大陆生成绩傲人,是港大与陆生双方都主动出击的结果。

  1. (1) 依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钓鱼岛引发的争端实质是什么及其影响。
  2. (2) 依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及两岸关系发展的特点。
  3. (3) 依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陆考生申请赴港就读的基础。
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这个会议是指(    )
A . 日内瓦会议 B . 万隆会议 C . 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D .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的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这说明新中国坚持(    )
A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 . 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 . 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会议期间周恩来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种类型国家的代表人物。他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绝不再被盟国拖入与美国的战争。”新中国在此次会议上(    )
A . 倡导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 . 以“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友好 C . 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D . 应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曾说:“我们的对外关系中,有切身利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华侨问题,一个是边界问题。我们同周边国家都有边界纠葛,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为“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政府(   )
A . 倡导召开亚非国家会议 B . 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 . 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 D .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制定的会议议程共5项: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据此可知会议议题侧重于(    )
A . 去殖民化 B . 政治中立 C . 经济独立 D . 区域集团化
1969年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有44个,到1972年底达到88个。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
A . 对外政策进行了调整 B . 同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C . 综合国力实现快速增长 D . 提出和平共处五原则
1949年10月2日,苏联政府第一个宣布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断绝同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随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10国相继与新中国建交。这表明(    )
A . 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十分激烈 B . 美国遏制新中国政策的失败 C . 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 D . 新中国杜绝与西方国家交往
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这表明(    )
A . 美国有意调整对华政策 B . 美国放弃了孤立中国的政策 C .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 . 改革开放提高了中国的地位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大规模地从苏联和东欧国家成套引进技术设备,这一举措(   )
A . 为完成“一五计划”作出了贡献 B . 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 C . 表明西方国家取消了对中国的封锁 D . 与“一边倒”外交政策有密切关系
从1950年到1951年,新中国不仅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和巴基斯坦建立了外交关系,而且同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四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促成上述外交成就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是(   )
A . “一边倒”意识形态外交 B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 . 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文明交流的深入与扩大,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在不断地变化之中。2014年3月下旬习.平主席对欧洲友好访问期间多次发表演讲,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一个文明、和平、真诚的现代中国形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可•波罗游记》,18世纪中期以前三四百间的欧洲人就是从这些途径来了解中国的。传教士眼中那个“酷似古罗马帝国的中国”走进了欧洲人的脑海。中国这个词儿,对启蒙运动的精英来说,是一种力量,是“旧秩序的卫道士和蔑视者之间的赌注”。一个被乌托邦化了的中国成了欧洲知识界借来反封建和反宗教专制的利器。

材料二  1792年,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携带英王信件出使中国,把一个行将覆灭的中国形象带回了西方。此时的欧洲不再需要一个乌托邦式的中国。40多年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形象一落千丈。自那时起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将中西关系史上的这个时期称为“轻蔑的时代”。一个当年被描述成花园的王国变成了“满街是开口粪池和垃圾”的肮脏之国,而穿着丝绸、捧着青花碗的中国人也变得贫穷、猥琐和丑陋不堪。

材料三  尽管“红色中国”也曾随着斯诺、史沫特莱等人的著述,让一些西方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少了一些灰暗色调,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和冷战,却又一次将中国的形象推向了阴暗的极端成为恐怖和邪恶的象征。

材料四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现代中国让西方人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中国经济会突飞猛进?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姚明那样球打得像 NBA球员一样好的明星?中国会不会把全球的石油用光?……这当中有好奇、羡慕,也夹杂着猜疑与不安,中国的形象正因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多元、丰富,不像中有相似,相似中有不像,西方人再也无法用非好即坏的标尺或简单的符号来看待中国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历史上西方看中国:从天堂到丑陋不堪》

  1. (1) 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五十年代中国形象再次变化的原因。从国际关系演变的角度推测西方人的上述认识最有可能于何时发生改变并说明原因。
  3. (3)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自身的角度分析让西方看中国的眼光变得复杂、多元、而丰富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就如何消除西方中国的猜疑与不安提出你的建议。
对外政策的制定对经济的发展往往产生一定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19世纪中期)执行的是“小舢板”政策,即跟在英国军舰后面,搭英国以武力迫使中国割地赔款、开放口岸的顺风车,既占到了中国的便宜,但又不成为中国应对的矛盾焦点。

——《中国人怎样看美国——一个历史的考察》

材料二:从物质利益的角度看,美国最显著的收获是中美贸易的增长,这帮助缓解了美国的逆差问题。中国渴望得到美国科技和农产品的愿望远远超过美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因此美国获得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中美和解带来的中美贸易的趋向:

年份

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

中国对美国出口(百万美元)

1972年

60

32

1975年

304

156

1980年

3,755

1,059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期美国的对华政策及其表现。(不得照抄原文)
  2. (2) 指出材料二中中美贸易的趋向并说明导致1980年中美贸易变化的直接原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二中中国渴望得到美国农产品的原因。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中国产品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原因。
  4. (4) 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对外政策与经济之间关系的认识。
1955年12月泰国经济文化代表团秘密访华,这期间,中泰两国签订了《中泰贸易会谈纪要》。1956年6月马来西亚宣布取消不准向中国输出橡胶的禁令。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我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B . 万隆会议改善了我国对外关系 C . 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D . 当时我国的经济实力比较雄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