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知识点题库

1979年4月3日,新华社发电指出,“鉴于国际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决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这反映出(  )

A . 中苏关系已经完全破裂 B . 中国已转向与美国正式建交 C . 中国外交走上独立自主 D . 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是在

A .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B .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C . 1954年日内瓦会议 D . 1955年万隆会议
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①万隆会议 ②日内瓦会议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④与苏联建交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①③④ C . ①③②④ D . ④③②①
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我国外交政策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

A . “一边倒”政策 B . “另起炉灶” C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 多边外交政策
在一次中央会议上,周恩来说:“原想再关一年的门,现在看来是关不了的!”毛.泽东赞同地说:“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缓和局势、和平共处,本是我们的口号,现在艾登(英国外交大臣)、尼赫鲁都说了,形势大变了,我们应与一切愿与我建立关系的国家建立工作。”可以从中获取的信息有(    )

①新中国决定以真正的不结盟作为自己的外交政策②新中国开始实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③新中国开始以主动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的一封电报中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这种判断的依据是,中国政府提出了(    )

A .   另起炉灶 B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 求同存异 D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929年中东路事件后,中苏关系开始紧张;“九·一八”事变以后,中苏关系又逐渐缓和,直到世界大战前期,苏联给中国政府的抗战提供了大量的援助;1941年,《苏日中立条约》签订;1945年初的《雅尔塔协定》中,苏联同意在对德战争结束以后三个月之内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以上中苏关系的变化表明:(   )

A . 中苏关系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府不可回避的外交问题 B . 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的历史渊源 C . 苏联的外交政策始终体现了其大国霸权主义色彩 D . 苏联对华友好关系完全从其自身利益出发
苏联在1953年将中东铁路所有权还给中国,1955年将旅顺军港交还中国并放弃在新疆企业的股份,1957年同意援助中国开发核技术。中国则在1956年调停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关系。这些事件表明当时中苏两国(    )

A . 盟友关系进一步巩固 B . 国家利益趋于一致 C . 采取相同的外交方针 D . 经济建设互通有无
中苏关系在20世纪中国对外关系中占用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影响不仅覆盖一个世纪的中国历史,某种程度上也左右着半个世纪的世界冷战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苏两国全权代表周恩来和维辛斯基互相校阅全权证书认为妥善后,同意下述各条:

第一条: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第三条: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措施。

第五条:缔约国双方……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二:现代修正主义的中心——苏修叛徒集团加速走向彻底破产,自以为不可一世的跳梁小丑赫鲁晓夫,曾几何时,变成了不齿于人类的渣滓。他的继承者勃列日涅夫之流,更是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如一年,陷入了内外交困的重重危机。……所谓“勃列日涅夫主义”,归根结底,不过是垂死的新殖民主义的变种而已。

——《人民日报》《红旗日报》《解放军日报》1970年元旦社论

材料三:中苏两国领导人认为就中苏两国关系问题交换意见是有益的。双方一致认为,中苏两国高级会晤标志着中苏两国国家关系正常化。这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有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1989年5月《中苏联合公报》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概括《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国际背景,并指出该条约对签约双方的共同意义。

  2. (2) 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970年元旦社论”和1989年《中苏联合公报》出台的国内因素。

  3. (3) 综合上述材料,以1949年以后中苏外交的波折为例,多角度述评影响大国外交的因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30字左右)

1953年6月5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其意在说明(   )

A . “一边倒”外交政策已经过时 B . 中国奉行积极务实的外交原则 C . 外交即将迎来宽松的外部环境 D . 外交工作已经产生重要影响
《论语·子路》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雨不和”的思想。后来继承发展为一重要的国际外交思想是在(    )

A . 日内瓦会议 B . 万隆会议 C . 26届联合国大会 D . 中美上海会议
1949年2月初,毛.泽东在同苏联领导人米高扬谈话时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B . 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巩固和发展和平力量 C . 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为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D . 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美国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饶伯森说:“这一会议为周恩来提供了讲坛,使他可以在反殖民主义的掩护下向一些幼稚的听众传播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中共还可能提出一些没有一个亚洲国家领导人敢于反对的反殖民主义的决议。”这一会议(  )
A . 促使了中国成为世界五大国之一 B . 认同了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 C . 提出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新主张 D . 推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邓.小平指出:“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甚至可以消除国际争端中的一些热点、爆发点。”由此可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 . 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 B . 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 . 有助于解决国际争端 D . 是解决国家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72——1989年中美关系研究历史简表。

利益国家和评估

核心利益一

核心利益二

核心利益三

总体核心利益

美国

国家安全

经济繁荣

价值观优越性

全球地位

中国

国家安全

经济发展

政治利益


评估

一致:苏联的战略扩张对中美构成最大安全威胁

一致:中国对美国开放使双方互利共赢

意识形态兼容、领土主权(即台湾问题)部分存在分歧

中美战略合作与美国维护全球地位具有兼容性

——据《利益、认知、互动:中美关系演进的动因探析》整理

结合所学知识,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紧扣材料,中外关联,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致力于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60年代前半期,中国政府与蒙古、尼泊尔、缅甸、巴基斯坦、阿富汗五国圆满地解决了边界问题。其中,中蒙有四千多公里的边界从未划定,地形复杂,再加上两国间的历史纠葛,蒙古对中国的戒心较重。为此,中方确定了以下谈判原则:基本维持现状,稍作调整;争议地区,按目前管辖情况,照顾双方边民利益和感情,通过友好协商,进行适当调整,求得公平解决。

——摘编自《中国当代外交史》

材料三:二战后,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而日本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1972年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引发了国际上出现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I

材料四:过去14年,上合组织走出一条睦邻友好、合作共赢之路,始终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构建和谐地区,以协商一致原则处理国家间关系和上合组织事务,始终奉行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以及对外开放原则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共同促进本地区和世界的稳定、和平与繁荣。

——李克强在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上的致辞(2015年12月14日)

请回答:

  1. (1) 分析归纳材料一反映的外交政策及意义。
  2. (2)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政府解决边界问题的原则立场。
  3. (3)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谈谈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4. (4) 据材料四,上合组织14年的经验对我国今后处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有何借鉴意义?
下图拍摄于1954年6月25日的印度首都新德里,反映了周恩来总理和印度尼赫鲁总理会面的场景。在这次外交活动中(    )

A . 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 新中国提出了不结盟政策 C .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了修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冷战的焦点从欧洲转移到远东。这时,东方与西方(两大阵营)在欧洲已成均势,但是,远东的均势却为一个重大发展——共.产.党在中国的胜利——所打破。正如布尔什维克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副产品一样,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副产品。

——摘骗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美国政府对中国现实和未来的认识和判断促使其调整对华政策,但又始终受到美国国内亲蒋势力和中共对美政策的制约和影响。在美国全球战略出台、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对新中国采取强硬的政策,麦卡锡主义既是一份警告杜鲁门政府在东亚不得再退却的最后通牒,又是一帖促使它步入军事干涉中国之路的刺激剂。

——摘编自《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冷战格局的变化,分析成因。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成立之初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因素,并谈谈你对二战后初期中外关系的认识。
下面是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的发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这次会议(    )
A . 解决了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B . 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C . 改善了中国与美日资本主义关系 D . 有利于巩固中国南方边陲的安全
2014年6月28日,国家主席习.平在《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讲话中指出:和平共处原则……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如此强大生命力,在于(    )

①传承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

②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

③已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

④开创了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