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知识点题库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结合以上材料,下列关于“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其思想核心是不承认国民党的旧外交
②它反映了新中国取缔列强在华特权的强烈愿望
③它体现了新中国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④它体现了在“一边倒”方针指引下,反对与帝国主义国家建交的立场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②③

图片是“看得见”的历史。下列两幅图片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

A . 求同存异 B .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 . 睦邻友好 D . 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我国新时期的外交方针与政策有①不结盟政策 ②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③一边倒与一大片④对外开放

A . ①②④ B . 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③
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的外交方针是

A . “另起炉灶” B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 “一边倒” D . “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就是要在承认印度支那人民的民族权利的基础上,停止敌对行为,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 这段话出自周恩来

A . 在克里姆林宫的讲话 B . 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发言 C . 在万隆会议上的辩论 D . 招待尼克松时的祝酒辞

英国史学家彼得·伯克强调写作《图像证史》一书的目的:一是鼓励图像证据的使用;二是告知使用者某些存在的陷阱。下面是《毛.泽东访苏期间和斯大林在一起》的两幅图片,图1是实景图,两位领袖周围满是人,且个个表情僵硬;图2是经过技术处理后向社会公布的。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图1                                  图2
①从图1可以了解到现场真实情况和气氛
②图2出于政治需要,突出领袖的地位及国家平等关系
③两幅图片从不同侧面反映当时的历史状况
④阅读历史图片要结合其特定的时代背景

A . ①②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观察下列《1949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这一示意图说明(    )

A . 建国初期,我国全方位外交取得辉煌成就 B . 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外交的唯一主体 C . 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新中国初期外交发展 D . 是中国坚持“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完全反映
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 .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 .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 .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从已解密的档案判断,赫鲁晓夫是反对中国“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一些苏联学者认为,“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异想天开。这可以反映出当时(  )

A . 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微妙 B . 苏联对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心存不屑 C . 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奏效 D . 苏联已经清醒认识到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1957年底,毛.泽东说:“现在国际上一般都公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是否做得到那是另外一个问题,美国首先就做不到。从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来讲,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是正确的。但是,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个共.产.党的对外关系的总路线,就不能只限于和平共处。还有一个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问题。”由此看出毛.泽东(    )

A . 在和平共处基础上加强对外政策的斗争性 B . 想建立与其他国家正常的对外交往的原则 C . 开始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方针 D . 制订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策略
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  )

A . 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B . 率先为印度和越南两国接受 C . 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D .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1950年,美国国会通过“中国地区援助法案”修正案,允许中国留学生就学期间和毕业以后在美国工作。1953年8月,美国总统签署“难民解救法案”,允许至少一部分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从学生身份转为永久居民。这些法案的出台表明

A . 科技革命促使美国招揽中国人才 B . 美国对新中国进行科技封锁 C . 祖国强大提升了留美学生的地位 D . 美国向新中国释放外交善意
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风云变幻的国际关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条约

影响

《南京条约》

“中国处于命令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A

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中国面临被“瓜分”的民族危机。

B

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摘编自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

材料三1960年,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请回答:

  1. (1) 在材料一中A,B处分别填入相应的条约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声音”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具体表现。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中美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该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归纳主题是学习历史的一重要方法,为下组图片归纳一个学习主题,恰当的是(    )


A . 消除分歧,维护稳定 B . 和平外交,大国风采 C . 独立自主,步入世界 D . 超越制度,和平共处
“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材料中的“它”最有可能是(    )
A . “一边倒”方针 B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 “求同存异”方针 D . 不结盟政策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在改善建设环境、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其中包括(    )

①促成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②以世界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③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以“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亚非会议顺利进行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20世纪50年代某西方报纸评论到:“(此次会议)是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周恩来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代表,成为全世界注意的焦点”此次会议(    )
A . 消除了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威胁 B . 中国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 . 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1955年,中国与埃及签订贸易协定后,中非贸易额由1950年的1214万美元上升到1956年的4865万美元;中国与缅甸的贸易额从1950年的313万美元增长到1956年的4032万美元;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这一贸易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不结盟”外交方针的推行 B . “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友好 C . 发展中国家经济存在互补性 D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外交准则
有学者说,正是万隆会议的召开,“南南合作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官方政策”,才促进了新中国与非洲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奠定了中非关系的新格局。对此的正确理解是万隆会议(   )
A . 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B . 其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 . 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孤立 D .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宗旨
1949年6月25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人民政府在政策上对严格遵守政府法令的外商企业加以保护。但从1950年12月开始,陆续对包括美国在内的某些西方国家在华企业之一切财产加以军事管制或冻结。人民政府对外企政策的变化(   )
A . 说明国民经济已经得到恢复 B . 源于中苏结成经济军事同盟 C . 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D . 是亚太地区局势紧张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