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知识点题库

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 . 日内瓦会议 B . 万隆会议 C . 雅尔塔会议 D . 开罗会议1972年
1953年12月,周恩来提出的,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基本准则的是(  )

A . 非集团不结盟原则 B . 公平竞争原则 C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 分权与制衡原则
一位美国记者在20世纪50年代的一次会议后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次会议应当是 

A . 中苏会谈 B . 日内瓦会议 C . 万隆会议 D . 中美会谈
周恩来是中共外交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指挥者,他的外交活动影响到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下列活动中与此相关的有
①参与了国共两党谈判,推动合作抗日  ②提出“求同存异”思想,促成万隆会议成功
③出席日内瓦会议,体现大国外交风采  ④与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见证中美建交历史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②③
周恩来说:“原想再关一年的门,现在看来是关不了的.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有欲关不能之势。”毛.泽东肯定地说道:“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最早体现这一思想的外交活动是

A . 参加万隆会议 B . 参加日内瓦会议 C . 参加26届联大 D . 毛.泽东出访苏联
1982年3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发表了一个只有三句话的声明:“我们注意到了3月24日苏联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由此可知(     )

A . 苏联在改善对华关系方面缺乏诚意 B . 中国外交政策将进行重大的战略方向调整 C . 中国坚决反对苏联的攻击,中苏关系日益恶化 D . 中国外交重点由意识形态转向国家利益方面
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指出:“像中印这样两个接壤的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周恩来阐述的是(      )

A . 社会主义国家合作的重要性 B . 东西方国家改善关系的必要性 C .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必然性 D . 邻国之间和平共处的可能性
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中国坚持尚和但独立,一直提倡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反对把西方的价值观和原则看成是普世的、要求“环球同此凉热”。由此得出新中国外交(    )

A . 具有和而不同的传统风格 B . 仍然受“冷战”思维影响 C . 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D . 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972年2月,《中美联合公报》签署。由此可见在这二十多年间,新中国的外交(    )

A . 从实行“一边倒”到主张“另起炉灶” B . 从实行结盟政策到奉行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 C . 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到逐步走向务实 D . 从反对霸权主义到主导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
A . 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B . 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 .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D .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联大”会议
某同学为研究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确定了主题并收集了相关材料。下列主题与材料对应正确的是(    )
A . 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整理万隆会议有关材料 B . 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美联合公报》文字稿 C .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收集1993年江Z民出席西雅图会议有关材料 D . 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日联合声明》有关材料
下列日程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    )

A .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 . 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C . 加强中国与不结盟国家的合作 D .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新中国外交一路走来,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辉煌成就。根据图片,下列对新中国外交的认识不正确的有(  )


A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 . 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C . 中国不主张与任何大国结盟,愿意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D .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习.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引用了《礼记·中庸》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要是因为该原则(    )
A . 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B .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 . 发展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D . 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成熟。
20世纪80年代,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这一构想吸收和发展了(    )
A . “另起炉灶”方针 B . 不结盟政策 C . 睦邻友好方针 D . “求同存异”方针
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同时也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是新中国外交务实的鲜明体现。

材料二: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同意五国总理茂物会议所宣布关于亚非会议的四项目的,而不另提建议。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万隆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2. (2) 根据所学知识,举出三例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外交成就。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下列是2000年6月中旬世界各大报纸国际新闻版头版头条的图片,它报道的是当时举世瞩目的一件大事--韩朝首脑首次会晤。

材料二  举世瞩目的韩朝首脑会晤于 2000年6月13~15日在平壤举行。这是自1945年朝鲜半岛分裂以来,南北双方领导人的首次首脑会晤,此次会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韩国总统金大中和朝鲜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15日凌晨在平壤发表共同宣言。宣言强调韩朝首脑会晤具有重大意义。

--新浪网

  1. (1) 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是如何产生的?
  2. (2) 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什么?联系这一主题,谈谈韩朝首脑会晤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伊始,用“帝国主义附庸”、“资本主义国家”定义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国家。1954年夏,中国领导人开始称呼这些国家“东方国家”、“独立自主国家”、“中间国家”。这些称呼的变化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 . 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愿望 B . 放弃了“一边倒”外交原则 C . 试图改善对外交往的环境 D . 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自1950年1月始,新中国的中央人民政府果断地采取了如下措施:先后收回了美、法、荷、英等在中国的兵营;宣布由中国政府管制对外贸易,实行进出口许可证;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是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这一措施体现了新中国初期的哪一外交方针(   )
A . 另起炉灶 B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 一边倒 D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