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知识点题库

据《中国教育报》载:“六五”(1981---1985)计划期间,我国按照国家统一计划先后派出的留学人员达30500余人。与此相关的热门话题创作的《世界大串联》《出国热潮面面观》《出国出国》等报告文学相继问世。在大小外文书店,《新英汉词典》《新概念英语》《生活日语》等等格外好售。这主要反映出

A . 复关谈判推动中国人积极学习外语 B . 改革开放使国人日益渴望了解世界 C . 改革开放后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D . 中国的教育体制开始与世界接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一壮举”是指

A .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B .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 . 中国载人航天取得成功 D . 基本普及高等教育
20世纪新中国的下列事件,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入太空③中央提出调整八字方针④中国恢复高考制度 

A . ①②③④ B . ④①②③ C . ④②①③ D . ③①②④
如图是红卫兵捣毁孔庙“万世师表”牌匾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


A . 建国初期的教育 B . 十年建设时期的教育 C . “文革”中的教育 D . 改革开放后的教育
1952年秋院系调整前,清华大学各院系不设专业,重视外语、基础理论和人文知识的学习,学生在一、二、三年级重在学习基础理论,四年级着重学习专门知识。院系调整后,按照苏联工科大学教育模式按系设立专业,由一所综合性大学变为工业大学。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
A . 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 . 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C . 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 . 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后的中国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材料中的“传统制度”具体指的是(    )

A . “科教兴国”战略 B . 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C . 优先发展基础教育 D . 九年制义务教育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由此可知,这(    )
A . 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 .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 . 促进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 . 有利于强化公民对新意识形态的认同
1946年,中国高等院校中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到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1947年,政法科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大大降低 B .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即将展开 C . 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成果 D . 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下列措施中,体现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位置的有(    )

①大量增加教育投资

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③制定《义务教育法》

④启动了“希望工程”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②③④
下表是新中国1950年和1965年人民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的统计。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

年度

高等学校

中学

小学

学校

学生

学校

学生

学校

学生

1950

227

13.4万

3690

109万

40万

2439万

1965

434

67.4万

80993(包括61626所农业与职业)

1441.8万

168.19万

11600万

A . 职业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体 B . 制定“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 C . 制定“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D . 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形成
20世纪50年代,我国调整高等院校:“人文学科受到了抑制,许多所工科学院创办起来,而综合性大学则被削减……1960年,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这一史实说明(    )
A . “双百”方针得到顺利实施 B . 国家工业化建设急需专业人才 C . 高等教育深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 D . “三个面向”和“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贯彻
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1949﹣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单位:所)

时间

类别

1949

1957

1965

1978

1985

1990

2000

2008

普通中学

41

249

346

2699

1607

1620

2736

2693

职业中学

116

123

183

294

普通高等学校

3

11

16

40

62

61

221

608

A . 1949﹣1956年,我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 . 改革开放后,教育界拨乱反正,恢复高考,高等教育迅猛发展 C . 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D . 21世纪以来,由于普通高等学校的扩招,职业中学日益萎缩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据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类教育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进化。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来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总体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但中国当代教育仍然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对国民素质、人才支撑提出新要求;二是不断加速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对教育变革提出新任务;三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教育发展赋予新使命。工业4.0时代,教育的现代化有望破解上述教育发展瓶颈,绘就大国教育新蓝图,为建设教育强国插上騰飞的翅膀。

——摘编自陈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面临的挑战》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类教育变革的阶段性特征,并简析工业社会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在工业革命4.0时代下,我国的智慧教育如何开创发展新格局。
1977年,恢复法学教育时,全国只有3所大学设有法律系,每年招收200多人。2006年底,我国设立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603所,在校的法律专业本科生接近30万人。截至2020年,我国已有近700所高校开设了法学专业。这反映出(   )
A . 教育深受意识形态的影响 B . 法学专业成为最热门专业 C . 教育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D . 教育与国内形势密切相关
希望工程是由共青团中央于1989年10月发起实施,是我国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富影响的公益事业。截至2015年,全国希望工程累计接受捐款118.32亿元人民币,资助学生逾535万人。这表明希望工程 ( )
A . 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B . 保障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C . 为教育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D . 实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20世纪20年代,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提出三个教育目标: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这体现了(    )
A .  中华民族面临危机的现实 B . 积极探寻教育新路的情怀 C . 完整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 D . 脱离社会需求的教育主张
【与时俱进的教材改革】

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教材改革历经曲折发展。

时间

内容

备注

1949~1956年

基本方针“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成分,借助苏联经验,建立新民主主义教育”。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编写国家统一教材的任务,于1951年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

除旧布新,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

1957~1965年

加强知识教学与劳动教学相结合,缩短学制、精简课程。1960年,人教社按要求,赶编了第三套全国通用教材,把12年学完的内容压缩到10年,供试验10年制的学校选用。各地开始自编教材。

文化教育曲折中前进。首次提出设置选修课;重视地方教材、乡土教材的编写。

1966~1976年

没有统一的教育方针、教学大纲、教科书,各地自编生活式教材,生活、社会、革命构成了全部的课程。

红色教材,服务于阶级斗争。

1977~1985年

重建人教社,组织“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会议”,集中编写第五套全国通用的十年制中小学教材。

恢复与调整,吸收了国际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清除了十年动乱时期教材中的许多谬误内容,具有过渡性。

1986~1999年

1992年,允许一些地区和单位按大纲初审稿编写教材。为与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相衔接,1996年,人教社编写和修订第七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材。1999年提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重建与创新,打破“集权制”的绝对支配地位,因地制宜,“一纲多本”,编审分离;教材市场化。

1999年~至今

“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注重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整、讨论的建议”,增加“选修课程”“活动课程”。

探索与深化,大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个性发展”;教材突出基础性、启发性、实践性、时代性、现代性、综合性。

请根据表格提供的材料,围绕教材改革变化自拟一个主题,并结合任何一时段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

1950 年,《凉山彝族汉语文扫盲课本》中,最初级的笔画练习都是以“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人民政府”等开始。《广东农民速成识字课本》中,主要有“中 央”“解放”“南昌”“东方”“光明”等。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 贯彻落实建国初期党的教育方针 B . 构建与国家政权对应的意识形态 C . 探索引导宣传舆论的全新形式 D . 提高农民的自然科学和文化素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严复汉为“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018年,习.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阅读材料。选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释。(要求:观点明痛,史论结合史实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