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知识点题库

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透视了国家的兴衰与变迁。下列教科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    )

A . 1949—1956年 B . 1956—1966年 C . 1966—1976年 D . 1978—1988年
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年青一代的成长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则取决于所受的教育种类,教育的深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孔子是私学教育的鼻祖,但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是,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     北宋私人讲学的书院兴盛,书院作为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在北宋非常兴盛。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环境的推动作用,又有文人群体的不懈努力和开拓。在这两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宋代书院呈现一个辉煌发展的局面。

材料三     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

——据康有为《大同书》

材料四     下列分别是“文革”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图和“文革”后第一次高考的考场图。

请回答:

  1.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创办私学的重大贡献。
  2. (2) 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3. (3) 依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根源。
  4. (4) 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文革”中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何不利影响?“文革”后邓.小平为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出现全新面貌作出哪些努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9年10月31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老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14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1位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

材料二:

材料三:据统计: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首批院士96人,留学专家46名,占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三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名受奖者中21名是归国学者。

——《百年接力留学潮》

请回答:

  1. (1) 结合材料一、二说明“钱学森之问”反映了什么问题?应当如何解决教育领域的这些问题?
  2. (2)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提高公民素质的努力取得了哪些成就?(举三例)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留学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的影响。
“985工程”是1998年中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国家启动这一工程具体是为了(    )

A . 落实过渡时期总路线 B . 贯彻“双百”方针 C .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 . 实现“十二五”规划
导致下图中数据变化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

A . “双百”方针的顺利实施 B . 《义务教育法》的初步形成 C . 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D . 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
1946年,中国高等院校中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到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1947年,政法科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大大提高 B . 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C . 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成果 D . 展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准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教育发展简况

上表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发展状况,请任选其中两个阶段,分别概括其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

表1 1975~1990年我国各级学校中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统计表(单位:%)

时间

高等教育

中等技校

中等师范

中学

小学

1975

32.6

34.4

/

39.3

45.0

1980

23.4

37.2

26.0

39.6

44.6

1985

30.0

38.6

/

40.2

44.8

1990

33.7

42.4

52.4

41.9

46.2


对表1的解读可知(  )

A . 女性接受教育的比例大幅增加 B . “科教兴国”推动女性教育进步 C . 女性教育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D . “双百”方针促进女性教育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此后,中国政府(   )

A . 制定“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 B . 初步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 . 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D . 制定“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到1958年8月底,河南遂平县10个基层公社创办了各种“大学”570多所,学员达到10万多人,若本上做到了每个社员都上大学;河南登封县在两天之内建起了44所“大学”;某师范大学一个文学班26人苦战四昼夜,读了290部中外名著。教育领域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A . 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提出“开展识字教育避步减少文盲” B . “双百方针”促使文化教育领域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C . 在当时的整体形势下,在文化教育领域出现的冒进倾向 D . 加紧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
我国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培养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4.9倍。与这一成就相关的是( )
A . 国民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B . “科教兴国”战略初步实施 C . 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 D . “三个面向”方针的落实
1958年8月底,河南遂平县10个基层公社创办了各种“大学”570多所,学员达到10万多人,基本上做到了每个社员都上大学;河南登封县在两天之内建起了44所“大学”。教育领域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A . 全国扫盲运动的客观需要 B . “双百方针”的积极推动 C .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导 D . 国家大力普及义务教育
中国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在60年里创作了多种三毛形象。对如表理解正确的是(    )

1935年

1946年

1947年

1958年

1977年

1978年

1985年

流浪儿童三毛形象

《三毛从军记》系列漫画

《三毛流浪记》漫画

《三毛流浪记》电影

《三毛学雷锋》系列漫画

《三毛爱科学》系列漫画

《三毛学法》系列漫画

A . 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B . 新中国一直坚持“双百”方针 C . 国民党发动了全民族抗战 D . 漫画促进中国民主政治进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表现在(   )
A . 开展识字教育 B . 恢复高考制度 C . 通过《义务教育法》 D .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随着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高考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回顾高考路是研究高考改革的重要素材之一,如图便是其中的某一曲线图材料.从该图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图片_x0020_100006

A . 高考改革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B . 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必将提升高考录取率 C . 高考制度的恢复促进了高考的改革 D . 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氛围加快了高考改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1950年,接收天主教会在华的辅仁大学,改为自办,取缔天主教会在华的一切特权。全国接受外国津贴的20所高校,其中燕京、金陵等11所改为公办学校;沪江、东吴等9所学校改为人民自办的私立学校,政府予以补助。1950年,在苏联的帮助下,创办了中国人民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一些高校陆续聘请苏联专家学者。国家有组织地翻译苏联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参,仅高校翻译出版的教材就有1391种。从1950年开始,我国高校同波兰、捷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互换留学生,1951年8月第一批派375人到苏联留学。1952年,高等工科院校从31所增加到47所,工科招生量增加11倍。高等院校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

——摘编自吴本祥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1956年、1958年、1960年先后形成了四次扫盲运动的高潮。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这些扫盲运动(   )
A . 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 B . 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C . 促进高科技水平的提高 D . 奠定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
1952年,教育部决定大学从一年级起即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连续出版了苏联高校教材译本1393种。同时,曾经学自美国的按系招生、选课制、学分制、淘汰制等制度均被取消。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   )
A .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B . 新的意识形态权威建立 C . 美国对华全面遏制政策 D . “另起炉灶”的外交策略
1953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干部和工人,一般可订为认识2000个常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二、三百字的应用短文:农民一般订为能识1000个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常用的便条、收据。”这一规定(   )
A .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 . 深受苏联教育的影响 C . 适应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 . 有助于人口素质提高
下表所示整理自《中国经济史新论》中的相关统计。据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新时期的中国(    )

2007年

对比的参照年份

增长倍数(倍)

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

与1978年相比

22.02

在校研究生数

与1978年相比

109.29

专利申请数

与1986年相比

49.75

专利批准数

与1986年相比

130.71

A . 科技成果转化加快 B . 专利审批标准放宽 C . 科研经费投入增加 D . 科教事业发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