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知识点题库

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

A .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 . “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 . “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 . “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不属于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有

A . 对教育进行长远规划 B . 加强应试教育,提高学生整体质量 C . 教育向两头延伸,实行终身教育 D . 推行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邓.小平这段话的根本依据是(  )

A . 教育是预防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战斗阵地 B . 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水平进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C . 教育是社会产业结构的组成部分 D . 各国政府都很重视教育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在21世纪重塑中华民族的辉煌,党和政府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    )
A . 科教兴国 B . 百家争鸣 C . 百花齐放 D . “文化大革.命”
材料一   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此改革案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学校系统改革案》列有七条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抗战爆发后,教育界内部也围绕着如何制定新的“战时教育方针”而展开了论战。主流的意见是……学科要调整,以军事课为主;教育对象也要调整,须“以民众为对象”,“高中以上学校与战事无关者,应予以改组或即停办”。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俊升认为教育是百年大计,只可因战争做若干临时调整,而不能全盘改弦更张。胡适向蒋介石进言:“国防教育不是非常时期的教育,是常态教育。”陈诚时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其高度赞成学校内迁,将学生誉为国宝,鼓励他们于国家危难之际努力完成学业,因为十年之后,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1939年3月,蒋氏在重庆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说道:“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该看到战后。”

——据《抗战期间的中国教育奇迹》

材料三   1977年8月4日至8日,邓.小平同志亲自召集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征求大家对当务之急问题的意见,即“科学研究怎样才能搞得更快更好些,教育怎样才能适应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适应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要求”……邓.小平把招生与选拔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得更为透彻。他说:“在人才问题上,要特别强调一下,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人才。”他进而说:“我们的科学家、教师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就是对国家的贡献。”邓.小平同志身体力行,关心招生,并将其作为大事来抓;同时把招生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放到同等重要地位来看待,足以见其对国家民族复兴的深谋远虑,百年树人的远见卓识。

——摘编自《全面领会理论,科学对待考试》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改革案》颁布的背景。
  2. (2)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抗战爆发后两种不同的教育方针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价。
2016年6月,教育部官网发布了“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宣布《“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失效。国家最初推动“211工程”计划的目的是(    )

A . 普及义务教育 B . 多渠道筹措经费 C .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 D . 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晏阳初(1890—1990年),近代中国著名平民教育家。20世纪20年代,他主持河北定县翟城村平民教育实验区的全面工作。开始工作时,实验区全面经费只有3600元,经晏阳初赴美募捐,资金困境得以改善,而人才的解决主要依靠晏阳初的人格魅力和引领作用。晏阳初要求博士们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尽量“农民化”。在晏阳初指导下,洋博士们用在灯笼上写字的办法培养农民识字兴趣;在农药的配水比例上,技术人员掌握好“药”与“水”比例后,再用简单直观的方法告知农民,以药瓶瓶盖为单位进行配药,使老百姓很快就掌握了喷洒农药的技术。晏阳初倡导,平民教育运动不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皆有参加机会。平教会主编的《农民报》每期所登内容,农民投稿竟占一半。由洋博士主导的定县实验,由河北而湖南、四川,由中国而菲律宾、泰国、印度、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

——摘编自薛伟强《一场泥腿子与洋博士的完美邂逅》

  1. (1) 根据材料,指出定县平民教育发展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晏阳初平民教育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87年,基督教传教士傅兰雅、狄考文等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至1890年共编出教科书98种。1897年,师范生陈懋治等人合编《蒙学读本》,“是为我国人自编教材之始”。1898年吴稚晖等人在无锡亦自编教材,凡分七编。“前三编,就眼前浅近之物,引起儿童之兴趣。四编专重德育。五编专重智育,采辑子部喻言。六编注重作文修辞。七编选史汉诸子及唐宋名家论说。”庚子以后,随着大批日文西书的译介,特别是成套教科书的引进,经过许多有识之士的努力,中国新式教科书的体系才真正建立起来。其间,商务印书馆和文明书局做出了重大贡献。1906年,学部公布审定通行的教科书名单,蒙学教科书主要为文明书局所出。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蒙学教科书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蒙学教科书发展的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新中国的教育体制自确立以后,在30多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85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4年,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出炉:确定了到2000年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并要求加快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状况,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深化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分级办学级管理体制;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同时,逐步实行高校学生缴费上学,大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制度;加快教育立法步伐,抓紧制定《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等一批教育法律和行政法规。

——摘编自光明日报《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主要历程》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教育体制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教育体制改革的意义。
1951年10月,中国的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把技术学校、专科学校列入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同时对高等学校的院系也进行了调整,特别是高等工业院校得到很大的加强。中国进行上述学制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 . 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 . 引进“苏联模式”培养人才 C . 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D . 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若写一篇集中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科教文发展的专稿,请你确定一组体现其发展的“关键词”。准确的一组是(    )
A . “双百”方针南优2号合成牛胰岛素样板戏“银河Ⅰ号” B . “两弹一星””星火计划”载人飞船“985工程””反思文学” C . “863计划”《义务教育法》“211工程”科教兴国””两个务必” D . “三个面向””五讲四美””伤痕文学””银河Ⅱ号希望工程”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我国完成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1950年6月,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确定高等教育的方针任务:“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建设人才,吸收具备入学条件的工农干部和工农青年进入高等学校,以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加入国家建设的行列。”1950年8月,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课程草案——文法理工各系》,明确规定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为各系的公共必修课。1953年10月,政务院又做出了《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强调“综合性大学和与几个业务部门有关的多科性高等工业学校由中央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为某一业务部门或主要为某一业务部门培养干部的单科性高等学校,可以委托中央有关业务部门负责管理。”1959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日制学校的教学、劳动和生活安排的规定》,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每学年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至少为2—3个月,参加的形式有三种:一是在学校举办的农场和工厂中参加劳动;二是参加学校安排的下厂、下乡劳动;三是参加社会公益劳动。

——摘编自陈磊、栗洪武《也论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高等教育改革》

  1. (1) 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下表中新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主要是因为(   )
  1965年学校数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1965年在校学生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高等学校 434所 1.1倍 67.4万人 3.3倍
中等学校 80993所 14.1倍 1432万人 6.9倍
小学 1681000所 4.9倍 11626.9万人 3.9倍
A . 建立起了人民教育 B . 确定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方针 C . 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D . 开展了“教育大革命”
下图是上海电信局制订的改进知识分子工作计划摘录。促成该计划制订的是(   )

●保证高级知识分子每周至少有40小时用于技术业务生产工作。

●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学习俄文。

●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工作。

A . “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B .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 C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D .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
1985年,教育部着手改变恢复高考后实施的国家包揽学生学费、学生毕业后绝对服从国家分配的制度,规定高校可以招收少量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学生自己缴纳培养费、学杂费,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就业或自谋职业。这一变革(   )
A . 顺应了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B . 提高了高校招生制度的公正性 C . 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 D . 促进了高等教育全面均衡发展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掀起了一股俄语热。1951年设立俄语系科的高校共有34所,是新中国成立前近3倍。教育部在1953年7月停办大部分师范院校英语系的决定,

1954年4月规定高中外语课以俄语为主,俄语成了我国的第一外语。60年代,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教育开始走向正规。1964年成立了隶属于国务院的外语规划小组,制定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在外语教育中英语为主,英语教学逐步得到了恢复和重视。

1979年,教育部要求语种布局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要把大力发展英语教育作为主要任务,同时注意日、法、德等外语的比例。以英语为主,多种外语全面发展的格局日趋形成。

——孟臻《我国外语教育政策演变与发展》

  1. (1) 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变化特点。
  2. (2) 结合所学知识对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变化作出合理解释。
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

时间

1977年

1979年

1984年

1988年

2008年

2011年

录取率%

4.8

6.1

28.7

24.6

57

72.3

这反映我国(   )

A . 建立起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 . 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 C . 实现了普及高等教育的目标 D . 践行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下图是画家陆俨少1956年创作的中国画《教妈妈识字》(局部图),描绘了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小女孩正在教妈妈识字的场景。下列与该作品相关的重要文件是(    )

A .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B . 《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 .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2007年,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指示(   )
A . 体现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B . 强调了教育要为经济发展服务 C . 贯彻了“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D . 突出了发展现代教育的优先性
进入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发展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学教育等全日制教育的同时,也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识字教育。到了1953年,在职工中扫除文盲近一百万人,农民中扫除文盲约三百万人。这些举措(    )
A . 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了基础 B . 标志着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C . 深受“科教兴国”战略的影响 D . 体现了“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