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知识点题库

流行语往往反映时代的变迁。下列流行语与时代对应不正确的是

A . 义务教育、希望工程——新中国成立初期 B . 放卫星、超英赶美——大跃进时期 C . 上山下乡、样板戏——“文革时期” D . 经济特区、互联网——改革开放时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的战略是

A . 科教兴国 B . 信息高速公路 C . “教育大革命” D . “三个面向”
关于中国教育发展史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是同文馆,它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B . 北大红楼是新思想传播基地,主要是以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 C . 远程教育是我国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制教育的唯一渠道 D . 中国教育历经了向西方学习再到以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为主,再到教育面向现代化的轨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技教育事业曲折发展,以下口号或方针提出的时间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②向科学进军

③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A . ②①③④ B . ②①④③ C . ③②①④ D . ①④②③
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A . 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 . 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 . 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D . 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
A . 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 . 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 . 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 . 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陶行知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推行平民教育。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2年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1934年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宇由“知行”改为“行知”。“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古圣寺为儿童创办育才学校,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抗日战争胜利后,陶行知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1946年7月25日患脑滥血逝世,事年五十五岁。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忧,与劳苦大众休成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据周毅、向明《陶行知传》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陶行知的主要教育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陶行知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 .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 . 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 . 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 . 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热播电视剧《大江大河》描述了农村改革的历程,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现象。故事部分梗概如下:

1978年高考,出身不好的宋运辉和姐姐都超过了录取分数线,但由于县里有关领导的阻挠,姐姐宋运萍主动放弃上大学换取了弟弟上大学的机会。复员军人雷东宝在小雷家村老支书的支持下,顶着上面的压力,实行了分田到户,并重开了砖窑厂,小雷家村开始摆脱贫穷,走上了致富之路。雷东宝也与宋运萍结婚,成为小雷家村第一个不再当“光棍”的年轻。正当小雷家村办企业红红火火时,县里进行打击“投机倒把”活动,卖馒头的个体户杨巡被抓,雷东宝也被带到县招待所进行隔离审查。在徐县长的帮助下,雷东宝被释放回村,但之后村办企业遭到了县里国营企业的拒收、压价等一系列的围攻,最后在雷东宝的坚决抵制下,小雷家村的村办企业获得胜利,再次走上了兴旺之路。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该情节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说:我是恢复高考以后第一批大学生,这是个人命运的一个重大转变,高考拯救了我们这一批人和我们这一代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雷沛鸿(1888-1967年),广西人,参加过黄花岗起义,长期担任广西省教育厅长。早在欧美留学期间,雷沛鸿就确立了“教育救国”的理念,认为通过教有可以改适杜管、改造国家。他理想中的教育应该是大众化的教育,是能够实现民族自救和复兴的教育,最终要达到“教育为公”的境界。针时过去的教育缺乏原动力,缺乏社会基础和整体一贯的教育政策,他认为应改造中国教育并以农村为重心。教育改造运动需要与社会改造紧密结合,社会改造是教育改造的根本条件。教育改造要消灭过去教育内容的积并,建立民族教育体系。民族教育体系是一种大教育体系,国民学校制度是其中心,包括建立国民基拙学校、国民中学、国民大学。1945年。他主导建立了国民大学的雏形-公立西江学院。雷沛鸿身为教育高官,但是他的教育改革没能继续下去,教育理想也界终朱败。

——摘编自徐卫红《雷沛鸿的教育理想及其时代命运》

  1. (1) 根据材料,概括雷沛鸿“教育救国”理念的内涵。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雷沛鸿的“教育救国”理念。
材料:1958华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以钱学森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筹建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等研究机构,月年,他又发起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了该校近代力学系并担任系主任。建系伊始,他明确近代力学系培养的人才要能够“把自然科学的理论应用到工程技术上去”。为此,他不仅设定了力学系的专业,课程和教学计划,而且编著了《火箭技水概论》和《物理力学讲义》作为专用教材,同时还聘请了严济瓷、吴文俊等当时海内外顶尖专家和教授,讲授基础课和专业课,介绍最新科研成果。到大学的最后半年,指导学生参加早期研究活动,完成毕业论文及其答辩,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练兵。此外,他要求学生红专并进,团结协作,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触类旁通的钥匙,是创造力的来源。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形势,他写信给作为高新技术突击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倡导设置新专业——材料设计。

——-据《钱学森教育思想及其探索与实践》等整理

  1. (1) 根据材料,概括钱学森高等教育思想的特色。
  2. (2) 根据材料,推出20此纪中后期钱学森在科较领域的重大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
表:1949年我国居民受教育情况(单位:万)。

大学毕业生

18.5

中学毕业生

400

小学毕业生

7000

文盲人数(占总人口80%)

43200

就业年龄人口总数

34000

总人口数

54000

上表说明,当时发展人民教育的当务之急是(   )

A . 保障人民受教育权 B . 开展扫盲教育 C . 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D . 发展高等教育
1952年的院系调整以华北、华东、中南为重点,实行全国一盘棋。通过院系调整,绝大多数省份都设有一所综合大学和工、农、医、师等专门学校。当时的院系调整(   )
A . 为社会主义改造服务 B . 力求实现高等教育布局的均衡 C . 建立了国民教育体系 D . 改变了高等教育水平落后局面
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经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 . 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 . 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 . 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 .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它还给了大家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哪些在过去丧失了机会的年轻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接受教育。“它”指的是(  )
A . 恢复双百方针 B . 恢复高考制度 C . 改革开放 D . “科教兴国”战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了明朝,学校对学生的品性要求,有专门的稽考簿考核,内容有德行、经艺、治事三项,以德行最为重要。所谓德行,就是指孝亲敬长,不犯上作乱。朱元璋曾专门制定针对生员的八条禁例颁布全国执行。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颁布于全国学校的“卧碑”规定:“诸生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生员立志,当学为忠臣清官”。康熙时颁行十六条“圣谕”。作为政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原则,其中有:“敦孝弟(悌)以重人伦”“笃家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尚节俭以惜财用”“黜异端以崇正学”“明礼让以厚风俗”等等。雍正时又将此再次申述颁行全国,规定每逢岁科考试,生员必须默写一遍。

——据余仕麟《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思想精华》整理

材料二

民国初年,时人发出“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的呼喊,在各种教育理论、思潮影响之下,人们的德育观念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主要表现为:提倡“人权时代,人人以自由生活为第一义”,建设“平民的道德”,面向全体国民、追求“平民人格”的实现成为新时期道德教育的理念;从“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出发,主张德育应当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尊重和发挥儿童的道德自主性,“要知道处处有德育的机会,事事有德的意思,正不如到特定的地方去寻求”。这表明人们关于德育模式的主张,渐渐由伦理知识本位转向了社会生活本位。1919年4月,教育部教育调查会提出以“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作为中华民国教育的新宗旨。这些新型的德育观念,对当时的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此后中国的德育思想和实践。

——据郑航《“五四”时期的文化革新与近代德育观念的转变》整理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道德教育观念的转变,并说明其时代价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现代以来留学生情况统计简表

阶段

留学方向和群体

人数

留学生代表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拓荒阶段

留美幼童学生群

1872年起4批共120人

唐绍仪、危天佑等

福州船政学堂留欧学生群

1877年起4次共80余人

严复、马建忠等

甲午战争到民初:觉醒、救亡革命阶段

涌向日本的留学群

推算当在22000人以上

宋教仁、蒋介石、鲁迅、陈独秀等

留学欧美学生群

到辛亥革命前至少在600人左右

孙中山、蔡元培、竺可桢等

民初到20世纪20年代末:自由发展阶段

留美学生群

推算人数达5362人

莎以升、闻一多、梁思成等

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群

共计有1700名以上

周恩来、聂荣臻、邓.小平等

留苏的政治家群

总计在1600人左右

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等

留日学生群

当在20000人以上

郭沫若、苏步青、李大钊等

留欧学生群

当在5000人以上

馀悲鸿、李四光、朱德等

1979年到2000年:新发展阶段

分布欧美日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由教育部门派出的就达457700人

陈竺(现任卫生部长)万钢(现任科技部长)等

——据周棉著《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1. (1) 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晚清留学教育兴起的背景及意义。
  2. (2) 根据表格,指出民国时期留学方向有什么新动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新动向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 (3)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出现过“留苏潮”,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留苏潮”形成的原因。
新世纪初期,英语热持续升温,2007 年底全国有899所高校开设了英语专业。近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非通用语专业的发展,截至2016年,全国共开设66种非通用语专业,分布在167 所高校。外语教育多元化(    )
A . 是文化传承重要载体 B . 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C . 服务于经济文化发展 D . 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
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因教育从总人口80%都是文育半文盲的薄弱基础起步,到如今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2.76亿人、专任教师1670多万人、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保持在4%以上,亿万人民通过受教育实现了完善自身、改变命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此现象反映出(   )
A . 科教兴国战略成功实践 B . 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 C .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D . 国民经济的发展满足对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