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知识点题库

生命活动中,酶是不可缺少的生物催化剂,以下四种酶的作用对象分别是
①肽酶     ②解旋酶     ③纤维素酶     ④ATP水解酶

A . 碱基间氢键、肽键、细胞壁、磷酸基团 B . 肽键、碱基间氢键、细胞壁、高能磷酸键 C . 肽键、碱基间氢键、原生质体、ATP D . R基、脱氧核苷酸、细胞膜、ATP
在煮过的和没煮过的土豆片上分别滴几滴过氧化氢。在土豆片X上出现泡沫,在土豆片Y上没有泡沫,以下哪一项是正确的解释

A . 土豆片X是煮过的,因为过氧化氢只影响碳水化合物分解成单糖 B . 土豆片X是煮过的,因为在没煮过的土豆片中的酶使过氧化氢不起作用 C . 土豆片X是没煮过的,因为细胞中含有酶,促使H2O2的分解,但酶会在高温中失效 D . 土豆片X是没煮过的,因为过氧化氢分解土豆片中的酶
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酶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或核苷酸 B . 酶的数量因参与化学反应而减少 C . 同一生物体内的各种酶催化反应条件都相同 D . 酶在生物体内才起催化作用
在生物化学反应中,当底物与酶的活性位点形成互补结构时,可催化底物发生变化,如图甲I所示.酶的抑制剂是与酶结合并降低酶活性的分子.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从而抑制酶的活性,如图甲Ⅱ、Ⅲ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当抑制剂与酶结合后,酶的结构发生改变 B . 当提高底物浓度后,底物分子与酶活性部位结合的几率增加,使抑制剂的作用减弱 C . 竞争性抑制剂的化学结构与底物的结构相似,非竞争性抑制剂的分子结构与底物的不相似 D . 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或脱氧核糖核苷酸
将萝卜磨碎制得的提取液,取少量分别加入pH为3、5、7、9的盛有过量过氧化氢溶液的几个试管中,保持30℃温度.结果每个试管都产生气体.重复上述实验,只是把提取液的加入量减半.两次实验中过氧化氢含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这两次实验的差异是由pH不同造成的 B . 曲线B是第二次实验的结果 C . 提取液的量会明显影响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 D . 用点燃的卫生香检验气体产生情况时,pH为7的一组中最容易熄灭
图中三条曲线分别表示当环境温度从25℃降到3℃时,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尿量及酶活性的变化情况为(    )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③ C . ③①② D . ①①②
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
A . 氨基酸 B . 核苷酸 C . 核糖核苷酸 D . 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在“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属于自变量的是(    )
A . 温度 B . pH C . 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 D . 试管中产生气泡的多少
图甲是H2O2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若该酶促反应过程中改变某一初始条件,以下改变正确的是(    )

A . pH=a时,e点下移,d点左移 B . pH=c时,e点上移 C . 温度降低时,e点不移,d点右移 D . H2O2量增加时,e点不移,d点左移
下列控制无关变量的操作,错误的是(    )
A . 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首先将实验植物做饥饿处理 B . 研究酶浓度与反应速率关系的实验中,各个组别反应物的量应充足且相等 C . 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将叶片的一半用黑纸包住 D . 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实验中,每一组都加入等量的淀粉
下列所采取的措施中,不涉及“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原理的是(    )
A . 利用果胶酶去除水果细胞壁中的某些成分从而提高出汁率 B . 通过滴加肝脏研磨液促使过氧化氢的分解 C . 淀粉酶可以用双缩脲试剂鉴定呈紫色 D . 滴加FeCl3溶液提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下列关于生物体内化合物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 中心体和核糖体无膜结构,但含有N元素 B . 组成酶的基本单位之间都是通过肽键连接的 C . 淀粉和糖原分子结构不同主要是由于它们的空间结构不同 D . 参与构成ATP分子和RNA分子的五碳糖相同
下面是关于某种淀粉酶的实验,处理方式及结果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图片_x0020_100018

A . 试管Ⅰ中的淀粉酶始终保持较高活性 B . 试管Ⅱ的温度和 pH 最适合该淀粉酶发挥催化作用 C . 试管Ⅲ中的淀粉酶在作用 40min 后便会失去活性 D .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 pH,因变量为淀粉酶的活性
甘薯和马铃薯都富含淀粉,但甘薯吃起来比马铃薯甜,为探究其原因,某兴趣小组以甘薯和马铃薯块茎为材料,在不同温度、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30min后,测定还原糖含量,结果表明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甘薯的还原糖含量见下表:  

  1. (1) 由表可见,温度为70℃时甘薯还原糖含量最高,这是因为
  2. (2) 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可能是无淀粉酶。

    为了探究马铃薯是否含有淀粉酶,请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原理:①淀粉酶水解淀粉产生还原糖②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备选材料与用具:甘薯提取液(去淀粉和还原糖),马铃薯提取液(去淀粉),二苯胺试剂,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和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A,B两支试管,在A管中加入甘薯提取液,B管中加入等量的马铃薯提取液。

    第二步:70℃水浴保温5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

    第三步:70℃水浴保温5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再各加入

    第四步:

    实验结果:

  3. (3) 马铃薯不含还原糖,但咀嚼时间长些就会略带甜味,这是由于的作用。
将鸡蛋的蛋清灌入一根普通饮料吸管中,放到热水中加热使其凝固,将凝固的蛋白分成等长的4段,分别放入下表4种溶液中,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作用6小时后,用刻度尺测量凝固蛋白的长度,则蛋白长度由短至长的排列顺序是(    )

甲溶液

10毫升胃蛋白酶液加10滴稀HC1

乙溶液

10毫升胃蛋白酶液加10滴稀NaOH

丙溶液

10毫升经煮沸的胃蛋白酶液加10滴冷却的蒸馏水

丁溶液

10毫升胃蛋白酶液加10滴冷却的蒸馏水

A . 甲、乙、丙、丁 B . 甲、丁、乙、丙 C . 丁、乙、甲、丙 D . 丁、甲、乙、丙
下列有关酶和ATP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一个ATP分子彻底水解需断裂3个磷酸键,产生5个小分子物质 B . 酶和ATP分别水解后,若有三种产物完全相同,则该酶的合成场所一定不是核糖体 C . 酶能显著降低活化能,但并不能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D . 在适宜的初始温度条件下,逐渐降低温度,反应的活化能将逐渐下降
下图1是某课题组的实验结果(注:A酶和B酶分别是两种微生物分泌的纤维素酶)。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片_x0020_100007

  1. (1) 据图1可知,本实验研究的课题是
  2. (2) 据图1,在40 ℃至60 ℃范围内,热稳定性较好的酶是。高温条件下,酶容易失活,其原因是
  3. (3) 下表是图1所示实验结果统计表,由图1可知表中③处应是,⑧处应是

    温度(℃)

    A酶活性(mmol·S-1)

    3.1

    3.8

    5.8

    6.3

    5.4

    2.9

    0.9

    B酶活性(mmol·S-1)

    1.1

    2.2

    3.9

    3.4

    1.9

    0

  4. (4) 图2表示30℃时B酶催化下的反应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其他条件相同,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画出A酶(浓度与B酶相同)催化下的反应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曲线。
  5. (5) 适宜条件下,取一支试管加入A酶和蛋白酶溶液并摇匀,一段时间后加入纤维素,几分钟后加入新制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结果试管中没有产生砖红色沉淀,原因是
为了证明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某同学设计了如下5组实验,分别选择一定的试剂进行检测,合理的实验方案是(   )

组别

蛋白酶

蛋白酶

淀粉酶

淀粉酶

淀粉酶

反应物

蛋白质

淀粉

蛋白质

淀粉

麦芽糖

A . ①和③对比,用双缩脲试剂检测 B . ②和④对比,用碘—碘化钾溶液检测 C . ④和⑤对比,用本尼迪特试剂检测 D . ③和④对比,用本尼迪特试剂检测
核酶(ribozyme)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在特异地结合并切断特定的mRNA后,核酶可从杂交链上解脱下来,重新结合和切割其他的mRNA分子。下列关于核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向核酶中滴加双缩脲试剂,水浴加热可发生紫色反应 B . 与不加核酶组相比,加核酶组mRNA降解较快,由此可反映核酶的专一性 C . 核酸具有热稳定性,故核酶的活性不受温度的影响 D . 核酶与催化底物特异性结合时,有氢键形成,也有磷酸二酯键的断裂
如图为苹果成熟期有机物质含量的变化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 图中的五种有机物质中最可能含有S的是酶 B . 每个月采集苹果制备样液,用斐林试剂检测,则10月的样液砖红色最深 C . 图中的酶最有可能是淀粉酶,在该酶的作用下,苹果细胞液浓度逐渐变小 D . 图中五种有机物质中属于单糖的是果糖、葡萄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