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知识点题库

如图所示,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为120.0cm,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15.0cm)、秒表、木块.

  1. (1) 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选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2. (2) 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两空均选填“大”或“小”).
  3. (3) 一次实验中,小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m/s.
  4. (4) 小车通过前、后半段路程s1、s2的平均速度v1、v2和全程s的平均速度v从大到小的顺序为
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实验中,小龙和小柳测量小明跑40m的速度。

  1. (1) 小龙和小柳用(填测量工具名称)在室外测出40m的路程。
  2. (2) 小柳担任计时员,他用(填测量工具名称)测量小明跑步的时间,他应站在处(选填“起点”或“终点”)。
  3. (3) 小龙担任发令员,发令后,小明跑完40m路程,小柳计时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小明跑40m所用的时间为s。
  4. (4) 小明跑40m的速度是m/s。
如图所示,这是小明设计的“测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利用这个装置测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1. (1) 这个实验的原理是
  2. (2) 实验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是
  3. (3) 如图,若秒表每格为1s,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m/s,
  4. (4) 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小车通过下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下图是一位摄影爱好者用频闪摄影技术拍摄的一张照片,已知此次摄影的闪光频率(每秒钟得到影像的次数)为10赫兹,黑点表示物体的像。由图可知,网球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所用的时间是s,物体在AB段的路程为cm,平均速度为m/s。

图片_x0020_100016

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目的是为了使于测量 。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AB段平均速度会偏(选填“大”或“小”)。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或”=“)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小王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中停表的设置是“时:分:秒”,甲、乙、丙分别对应小车在起点、中点s2位置、终点s1位置的时间,请你解答下列问题。

  1. (1) 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通过公式求出平均速度。
  2. (2) 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其原因是
  3. (3) 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
  4. (4) 若斜面长s1=1.2m,则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m/s,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2m/s。
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AC长为1m,B点为AC中点,他让小车从斜面最顶端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

  1. (1) 实验前,小明先练习使用停表测时间,某次读数如图乙所示,为s;测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2. (2) 实验测得通过路程s1所用时间为6s,通过路程s2所用时间为4s,则通过路程s3的平均速度为m/s。由此他得出小车在斜面上做的是(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3. (3) 小明发现由于实验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小车的长度,将会导致测量通过路程s1和路程s2的速度(选填“偏大”或“偏小”)。
  4. (4) 小明又利用了刻度尺测量出了小车的长度如图丙所示为cm。
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 (1) 图中AB段的路程SAB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cm/s。
  2. (2) 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AB会偏
  3. (3) 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理由是: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 (1) 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2. (2) 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应。(填“较小”或“较大”)
  3. (3) 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填“大”或“小”)
  4. (4) 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程的一半,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BCm/s。AB段的平均速度(填“>”“<”或“=”)BC段的平均速度。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某小组同学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

图片_x0020_100034

  1. (1) 如图1中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圆纸片,裁去大小不等的扇形,作出如图2中所示的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用圆纸片甲做成的应该是(选填“丙”或“丁”)纸锥;
  2. (2) 将两个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应该选择如图(选填“2”或“3”)中的位置开始释放;图4是某一时刻它们的位置,则根据可判断出丁纸锥下落的快;
  3. (3) 利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出相应物理量,就可以得到纸锥下落过程的平均速度,根据的原理是;在测量过程中,发现其中下落时间较难测出,于是我们可采用增加或换用锥角较大的纸锥进行测量;
  4. (4) 用闪光照相机拍摄某一纸锥的下落过程,照相机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拍下的照片如图5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经过a位置时,所受的空气阻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它经过b位置时的空气阻力;

    图片_x0020_100035

  5. (5) 如果实验中将纸锥改为实心小铁球,则在如图所示的四个v—t图象中,最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______。
    A . 图片_x0020_100036 B . 图片_x0020_100037 C . 图片_x0020_100038 D . 图片_x0020_100039
在学习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后,爱思考的小丽同学想知道物体由高处静止下落到落地所用的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并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下落的高度有关;

小丽针对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方案,从实验室借来两个大小相同的铁球和铅球进行探究。

实验序号

材料

下落高度(m)

下落时间(s)

1

铁球

20

1.96

2

铁球

30

2.47

3

铅球

20

1.96

4

铅球

30

  1. (1) 为了顺利完成实验,小丽需要的测量器材有
  2. (2) 小丽做了一系列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为了验证猜想二,应比较实验序号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同一物体,静止下落的高度越高,落地所用的时间越
  3. (3) 比较实验序号为1和3的数据,可知物体下落的高度相同时,下落的时间与物体的材料(选填“有”或“无”)关。为了进一步证明该结论是否正确,小丽进行了第4次实验,测得的时间为2.45s,发现测得的时间有一点差别,为了便于得出结论,小丽将第4次的实验数据进行了修改,则她的做法(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如图是“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释放,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从A点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 (1) 实验中用到的测量仪器是刻度尺和
  2. (2) 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数值为cm。则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3. (3) 用刻度尺测路程时,一般要测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
    A . 减小观察刻度时,由于视线不垂直而产生的误差 B . 减小由于刻度尺不精密而产生的误差 C . 减小读数时由于估测而产生的误差 D . 避免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4. (4) 若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5. (5) (拓展)小车在AC段运动过程中,路程中点时的速度时间中点时的速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 (1)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刻度尺,还需要的测量工具;实验的原理是
  2. (2) 图中AC段的距离cm;测得时间tAB=1.6s时,AB段的平均速度vAB=m/s。
  3. (3) 实验中斜面坡度较小是为了便于测量(选填“路程”或“时间”);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偏大”或“偏小”)。
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
  1. (1) 小球从A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甲所示,小球在做(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2. (2) 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m/s,CD段的路程为m,比较AB与BC段的平均速度得 (选填“>”、“<”或“=”)。

    路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经过某点时的速度(m/s)

    sAB=0.3m

    tAB=0.5s

    vAB=0.6m/s

    vB=1.2m/s

    sBC=0.9m

    tBC=0.5s

    vBc=

    vC=2.4m/s

    SCD=

    tCD=0.5s

    vCD=3m/s

    vD=3.6m/s

  3. (3) 为进一步探究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根据表中数据做出了v-t图像,如图乙所示,假设斜面足够长,小球从A处滚下,经过2s到达E点(图甲中未画出),则该小球经过E点时的速度为m/s。

  4. (4) 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经过路程sAE中点时的速度为 ,经过时间tAE中点时的速度为v2 , 则v1v2(选填“>”、“<”或“=”)。
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 (1) 如图中AB段的路程sAB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m/s;
  2. (2) 若测量AC段平均速度时,未到C点就停止计时,则测量出的平均速度比真实值会;(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 (3) 实验时,发现小车的速度很快,不便于测量时间,则应采取的操作是
  4. (4) 图中能够准确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____。
    A . B . C . D .
通过学习八年级物理后,小明觉得物理知识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
  1. (1) 步行不仅是一种简易的健身运动,而且还能方便地对一些长度进行估测。

    ①人正常步行时,步距变化不大,因此,步距可作为身体上的一把“尺子”,为了使这把“尺子”更可靠,请你说出一种测量步距的方法;

    ②小明测出自己的步距为0.5m,他从教学楼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共走84步,则教学楼的长度是 m;

  2. (2) 用脉搏跳动次数作记录时间的工具,测定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小明先测定自己脉搏跳动的规律,结果见表。根据测量得到数据完成表格,并计算出脉搏每跳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次数

    1

    2

    3

    4

    总计

    规律

    测量时间/s

    30

    60

    90

    120

    s

    次每秒

    跳动次数

    45

    90

    135

    180

    秒每次

    小明在甲同学起跑位置的附近,在下达口令的同时,开始数自己的脉搏跳动的次数,并注意观察甲同学到达终点时发出信号,共数得脉搏跳动24次,请计算甲同学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

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测量小车在固定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装置图.小车从带有适当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两处时,电子时钟所显示的两个不同的时刻,则:

  1. (1) 由图可知,斜面上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2. (2) 该实验原理是
  3. (3) 在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倾角适当(选填“大”或“小”)一些.
  4. (4) 设计实验表格,并将由图获得的实验数据填入表格.
为了“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的变化”给你提供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若图中秒表的每格为1s,那么实验中小车通过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m/s,小车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是

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

  1. (1) 本实验测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2. (2) AB段的距离sABm,测得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是m/s;
  3. (3) 若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使得计算的速度偏
如下图所示,是实验小组的同学们用斜面和滑块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情形。当滑块自顶端A点出发开始计时,分别滑至B点和斜面底端C点时依次停止计时,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

  1. (1) 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
  2. (2) 实验原理是
  3. (3) 在测量滑块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选填“大”或“小”)。
  4. (4) 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选填“大”或“小”)。金属片的作用是
  5. (5) 滑块由A点滑至C点的过程中平均速度是m/s,滑块在AB段的平均速度VAB和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的大小关系是VABVBC(填“大于”,“小于”,“等于”)
  6. (6) 下列图像能准确反映小车运动图像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