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知识点题库

某石灰厂有一批石灰石原料,为测定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小刚做了如下实验:取石灰石样品10g,放入一个大烧杯中,然后向其中加入100g稀盐酸,待完全反应后(除CaCO3外,其他成分不与稀盐酸反应),称量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09.78g,试计算:
  1. (1) 生成CO2气体的质量为 g;
  2. (2) 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
某NaOH固体样品,可能含有固体KOH和不溶于酸的杂质A,取5.6g该样品与100g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m g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若样品不含任何杂质,则m<1.8 B . 若m=1.8,则样品中一定含有杂质A,可能含有固体KOH C . 若m=1.8,则样品中至少含有杂质A或固体KOH的一种 D . 若样品中不含A,则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小于7.3%
某纯碱样品中含有杂质NaCl,为测定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称取纯碱样品15g,向其中逐渐加入稀盐酸,如图是产生的气体质量与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关系图.

  1. (1) 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
  2. (2) 恰好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 (3) 当加入稀盐酸80.0g时,所得溶液中Na+的质量为.(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将50g Na2CO3溶液和55g CaCl2溶液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到100g滤液.求:
  1. (1) 反应后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2. (2) 过滤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实验室可用氯酸钾或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1. (1) 过氧化氢的分解的变化可用下式表示:过氧化氢 水+氧气

    上述变化所涉及的物质中,属于金属氧化物的是,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的是

  2. (2) 用氯酸钾或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中,都需要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二氧化锰的作用是;若未加入二氧化锰,则反应(选填“不能发生”或“明显减慢”)
  3. (3) 若实验室要制取48g氧气,至少需要氯酸钾多少克?
现有部分被氧化的铜粉固体混合物,为研究铜粉的组成情况,取4g混合物,先加热完全氧化后,再加入60g9.8%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则固体混合物中铜单质的质量分数为(   )
A . 80% B . 64% C . 16% D . 96%

根据如图所示关系回答问题:

  1. (1) 写出物质的化学式:CE

  2. (2) 你推断出A物质的化学式为 ,请写出A物质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3) D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4. (4) 1000吨含Fe2O3 60%的铁矿石,最多可以炼出吨纯净的铁。

取锌、铜的混合物8g与154.7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称得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62.5g。

请计算:

  1. (1) 产生氢气的质量是多少?
  2. (2)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某同学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 +O2↑,该同学将50g过氧化氢溶液和1 g 二氧化锰混合,完全反应后,称量剩余的混合物质量为49.4g。

求:

  1. (1) 反应产生氧气的质量是g。
  2. (2) 该同学所用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列式计算)?
现有一包含有氯化钠固体的纯碱样品,为测定其成分,同学们取一定量的这种“纯碱”样品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放出4.4g气体,得到100g质量分数为17%食盐溶液。求①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②所加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今有A、B、C、D、E五种装置如下图所示。按要求回答问题(所选装置用字母回答)

  1. (1) 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
  2. (2) 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
  3. (3) 某同学准备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0.8g的氧气。则计算

    ①高锰酸钾(KMn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要制取0.8g的氧气,需要高锰酸钾的质量为

以下是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时常用的仪器,回答下列问题。

  1. (1) 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取O2 , 并用排水法收集;

    ①组装制取装置时,需选择上图中的A、G、H、L、M、N、O和

    ②当时开始收集氧气;

  2. (2) 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①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

    ②若用146g10%的稀盐酸与足量的大理石充分反应,能产生二氧化碳g。

某实验小组为了测定某氯酸钾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取10g样品和1g二氧化锰混合后盛于试管中加热,在不同时间测得试管内固体质量如下表:

时间/分钟

0

1

2

3

4

5

6

试管中剩余固体质量/g

11

10.6

9.0

7.8

7.16

7.16

m

回答下列问题:

  1. (1) 表中的m=
  2. (2) 实验中产生的氧气质量是g。
  3. (3) 求该氯酸钾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为。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1%)。
为探究CuO和C反应的最佳质量比(忽略副反应),化学兴趣小组取CuO和C的混合物17.2g,按不同的质量比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横坐标表示混合物中CuO所占的质量分数,纵坐标表示生成物中Cu的质量。

  1. (1) 分析可知,CuO和C的最佳质量比对应图中的点。
  2. (2) 计算a点时,产生CO2的质量(写出详细计算过程)。
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 CaCO3)生成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为了测定某石灰石中碳酸钙(CaCO3)的含量,现称取 24.0g 石灰石样品,进行四次高温煅烧、冷却,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 (杂质不参加反应),记录实验数据如下:

操作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剩余固体质量

21.6g

19.2g

15.2g

15.2g

试计算:

  1. (1) 完全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2. (2) 求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
常见的化肥的①尿素〔CO(NH22〕、②硝酸钾(KNO3)、③碳酸氢铵(NH4HCO3)、④硫酸钾(K2SO4)、⑤磷酸二氢钾(KH2PO4)等。
  1. (1) 以上五种肥料中属于复合肥的是(填数字序号)。
  2. (2) 工业上用液氨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直接合成尿素,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要合成 90 吨尿素,需要二氧化碳多少吨?
现有一定质量的硝酸钠和硫酸钠的混合物,其中含钠元素13.8g。将此混合物加足量水配成溶液,再加入一定量硝酸钡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白色沉淀46.6g。计算:
  1. (1) 原混合物中硫酸钠的质量;
  2. (2) 原混合物中硝酸钠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至0.1%)。
现有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17 g,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至恰好不再产生沉淀,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后称量其质量为42.5 g,并得到不饱和溶液274.5 g。则加入的硝酸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A . 17% B . 34% C . 20% D . 51%
某学习小组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氧气,反应过程中固体总质量如图,请计算原混合物中有多少克氯酸钾

NaCl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1. (1) 粗盐中含可溶性CaCl2、MgCl2等杂质。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提纯粗盐:

    ①“滤渣”中含有(填化学式)。

    ②“操作X”的名称为

  2. (2) 以NaCl和NH4HCO3为原料可制备另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Na2CO3

    步骤1   称取一定质量的NaCl,加水溶解。

    步骤2   向其中加入一定质量的NH4HCO3 , 充分反应。

    步骤3   过滤、洗涤、干燥、加热可得Na2CO3

    已知:NaHCO3受热易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相关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步骤2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图10中碳酸氢铵溶解度在30 ℃后无数据的原因可能是

  3. (3) 为了分析上述所制得的Na2CO3晶体中是否含有NaHCO3 , 取晶体进行如下实验:

    Ⅰ定性分析

    称取m1 g 晶体,利用如图装置(夹持仪器略)分析晶体的成分。

    ①反应一段时间后,能说明晶体中含有NaHCO3的现象为

    ②将晶体加热至残留固体的质量不再改变,测得残留固体的质量为m2 g。若1∶1<m1∶m2 ,也能说明晶体中含有NaHCO3

    ③甲同学认为通过测定装置B中沉淀的质量,即可确定晶体的组成。请对甲同学的观点进行评价:

    Ⅱ定量分析

    步骤1:取2.500 g晶体于锥形瓶中,加水使样品完全溶解。向锥形瓶中逐滴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的稀盐酸,当Na2CO3恰好完全转化为NaHCO3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Cl=NaHCO3+NaCl,反应消耗稀盐酸83.19 g。

    步骤2:向步骤1所得的溶液中继续逐滴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的稀盐酸,至NaHCO3恰好完全反应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又消耗稀盐酸86.84 g。

    ④晶体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写出计算过程)。

    ⑤乙同学认为做完步骤1即可确定晶体的组成。请对乙同学的观点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