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知识点题库

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说:“20世纪最能左右国际关系的、作风却也最矛盾的国家则非美国莫属,再没有其他社会像美国一样,既绝对坚持绝不容许外国干预美国内政,又如此厢情愿地认定美国的价值观是放诸四海皆准的。”美国的矛盾心态体现了(   )

A . 美国坚持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B . 美国的价值观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 C . 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D . 美国外交思想上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立
下列素材中,不能直接用于探究“‘冷战’局面形成”这一课题的是

A . 丘吉尔铁幕演说录音 B . 马歇尔计划援助状况报告 C . “华约”成员国分布示意图 D .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文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 . 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B . 美.苏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 C . 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 D . 苏联军事实力.国际地位提高,与美国争夺霸权
美国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北约组织的主要目的是(   )

A . 遏制苏联 B . 维护世界和平 C . 镇压人民革命 D . 防止法西斯势力东山再起
“从波罗的海边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上述言论的出现

A . 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B . 形成了军事集团的对峙 C . 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D . 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复苏

观察下列图片,有关它们的描述正确的是(  )

图1                              图2

①图1 成为德国分裂的重要标志,是东西德共同修建的

②图2发生在1961年,随后美军进入最高戒备状态

③两图都是“冷战”格局下美苏对峙的重要体现

④图2危机中,美国领导人表现了克制态度,相互妥协使危机逐步降温并解决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④ D . ③④
“冷战”期间世界平均每年爆发国际冲突7起,而1990~1992年三年间国际冲突总数为55起,平均每年18起。此后,随着国际组织加强干预,在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冲突的频率大为降低。据材料可见,“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特点有(  )

①多极化趋势加强    ②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缓和     ③和平与动荡并存

④“一超多强”局面形成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肯尼迪任总统期间,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支持。据此可知美国(  )

A . 冷战思维影响到政府决策 B . 分权制衡受到冲击 C . 缩减福利促进了科技发展 D . 国家垄断深入发展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52年2月4日,在对国人指出舒曼计划的重要性时,(联邦德国总统)康拉德·阿登纳对他的内阁解释说:“必须赋予人们一种新的思想意识。它只能是一种欧洲式的思想。”根据联邦德国本身的特性,只有通过加入国际组织,才能使之独立地恢复它的主权;而欧洲这一概念本身就可取代德国公众生活的空洞乏味,可以消除德国民族主义的本质,而这也是舒曼计划所明确期望的。

    早在1956年,阿登纳曾警告说,联邦共和国不可能永远成为“核武器问题上的附属国”。到了60年代初,很明显,西方盟国和莫斯科之间已经就此敏感问题达成了协议,它们双方将永远禁止德国拥有核武器,阿登纳怒火中烧。从短期内看来,波恩共和国似乎不再效忠于华盛顿,而有可能转向巴黎的戴高乐政府,因为他们两国都对强硬而专横的英美怀恨在心,都怀疑美国想摆脱对欧洲各国的责任。

——【美】托尼·朱特《战后欧洲史》

  1. (1) 根据材料,概括阿登纳提高德国地位的设想及举措。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阿登纳的相关举措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战后说到:“我的一边坐着一只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这段讲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 英国地位下降 B . 美苏平起平坐 C . 英国装可怜想乘虚而入 D . 美苏两极格局初现雏形
“通过对外援助这种方法,美国保持着对全世界的影响和控制地位,并支持着本来肯定会倒向或投向共产主义阵营的国家。”体现这一做法的有(    )

A . 实施马歇尔计划 B . 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C . 组建北美自由贸易区 D . 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二战期间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战后破裂的主要原因是(  )
A . 美苏争霸必然导致双方对立 B . 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 C . 二战后美苏合作的基础不复存在 D . 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下表是关于冷战史研究中各学派的不同观点,由此可以推出的正确结论是(    )

主要学派

观点

“正统学派”

强调冷战起源于苏联的扩张,迫使美国放弃大国合作的政策,转而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合理行动。

“修正学派”

坚持美国在冷战起源中的责任,美国以“贸易自由”为突出特点的经济帝国主义,使得苏联不得不采取防御性的措施,将东欧纳入其势力范围之中。

“后修正学派”

特别关注地缘政治和均势的重要性,重点探讨分别以美苏为首所建立的不同类型的“帝国”及其对战后国际体系演变的意义。

“新冷战史”

依据多国档案,从多边视角出发,尝试利用新的理论,重新解释冷战的起源。

A . 观点不一反映了历史研究的复杂性 B . 新冷战史的研究方式最为合理准确 C . 各种学派迭出不利于还原历史真相 D . 冷战起源是冷战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1948年,德国西占区(合并后的美英法占领区)开始币制改革,使用“B”记马克代替旧马克,而苏联为了表示抗议,同样在苏占区发行新的“D”记马克。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
A . 德国的正式分裂 B . 两个占领区形成默契 C . 美苏争霸的形成 D . 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20世纪50,60年代,苏联一方面宣传亚非拉独立国家走“非资本主义道路”的理论,另一方面为新兴国家提供经济、军事援助。此举旨在(    )
A . 扩大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B . 排挤老牌殖民国家的势力 C . 与美国的全球战略相抗衡 D . 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以一种领导世界的姿态和社会主义领袖国家、工业强国的身份,出现在国际社会的重要场合,成为与美国比肩的超级大国。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人们才目瞪口呆地发现,原来苏联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强大,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苏联幻觉”。以下说法最符合“苏联幻觉”的是(   )
A . 以国家力量单方面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B . 苏联以强大国家姿态介入国际事务 C . 苏联国家综合实力不足以支撑强大的国家运行 D .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带来危机
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开发落后区域计划”,并在国会咨文中指出,不发达地区必须有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没有这样的经济基础,就无法满足这些地区人民的种种希望,倘若他们遭到挫折,希望破灭,就会转而追求那些鼓吹通过专制取得发展的“异端邪说”。据此可知,这一计划表明(    )
A . 美苏战略争夺的重点转移到中间地带 B . 马歇尔计划受援国扩大到亚非拉地区 C . 美国将经济援助作为冷战的重要手段 D . 美国积极促进战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美国马歇尔计划实行的两年零九个月中,美国对西欧的全部援助中有88亿美元用于采购国内货物,具体情况见表(单位:亿美元)。据此可知,马歇尔计划(   )

A . 为欧洲走向联合奠定了物质基础 B . 为美国过剩经济能力找到了出路 C . 使西欧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市场 D . 缓和了西欧国家的政治经济危机
有人说:“二战后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经济组织(如亚太经合组织等)举行的与经济有关的峰会(如G20峰会)大大增多,二是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叙利亚战争等)”对此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经济合作与军事冲突不可避免 B . 军事冲突主要是强权政治造成的结果 C . 人类历史必然是和平取代冲突 D . 和平与动荡并存成为当今世界形势最主要的特点之一
大国交战函数:P=(1﹣F)(1﹣G),意为两极实力的悬殊程度(1﹣F)、多边与两极的实力悬殊程度(1﹣G)均与两极直接交战的可能性(P)成正相关关系。据此,下列历史推断或结论合理的是(    )
A . 两极格局中争霸大国正面交战的可能性较低 B . 大国间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一定导致热战 C . 国家力量对比均衡就可以彻底避免战争发生 D . 多极化趋势加强使得美俄对决的可能性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