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知识点题库

“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A . 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B . 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C . 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 D . 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2012年春运期间,江苏太仓市民杨红权自掏万元,每天给排队买车票的陌生人送早餐。据悉,杨红权的送早餐行动一直持续到春节。杨红权这一举动最能体现哪种思想

A . B . 仁政 C . 兼爱 D . 有教无类
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商君书》是记录法家思想和言论的著作,是商鞅遗著和其它法家著作的合编。下列内容与该书思想一致的是(   )

A . “以德行仁者王” B . “法不阿贵,绳不挠(绕)曲” C . “兼相爱,交相利” D . “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儒家“尊王”“忠君”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下列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贵贱有序” B . 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礼法并用” C . 董仲舒倡行“独尊儒术”“天下一统” D . 朱熹提出“格物致知”“反躬践实”
冯友兰先生说,在一个社会从一种社会制度转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过渡时期……旧的统治思想已失去了统治的地位;新的统治思想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中的各个阶段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并在一定程度上系统化、理论化。下列现象(或思想)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

A . 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 B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C .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D . 宋明理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说:“有官位的人,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应该辞官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言不听,计不从,就应该辞职不干。至于我,既无官位,又无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进退去留,岂不是非常宽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吗?”

孟子认为君子应有自己的立场和追求,鄙视那种总是遵循“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可惜的是,先秦儒家的那种个人主义传统在后代日趋衰落,个人的权利越来越受到忽视。孟子倡导的独立人格越来越少。

——摘自徐克谦《先秦儒家的个人主义精神》

材料二:个人主义是直到近代才从西方文化中演进出来的一种观念,中世纪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无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到19世纪这一过程基本完成,最终,个人的神圣化终于成为习俗和法律。

——摘自钱默生《西方个人主义源流探索》

  1. (1) 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家“个人主义精神”的原则,分析这种精神为什么在后代“日趋衰落”。

  2. (2)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个人”是如何“逐级”解放的。

  3. (3) 先秦儒学注重“人”的塑造,近代西方追求“人”的解放,指出两者的历史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最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的学派是(  )

A . 儒家 B . 法家 C . 道家 D . 墨家
1974年出版的巴金所作《孔老二罪恶的一生》的部分内容:

    孔老二念念不忘自己是奴隶主贵族的后代,从十五岁起,孔老二就下死劲学习周朝奴隶制的典章制度,学习奴隶主贵族的“六艺”,梦想将来当官,出人头地,为复辟奴隶制卖命。

    孔丘三十岁左右开办私塾,广收门徒。他严格规定招生的阶级界限,能在杏坛听孔老二讲学的,都是贵族、当官人家的子弟。孔老二利用讲学,聚徒结党,培植复辟奴隶制的吹鼓手。所以,他不仅不是什么“全民教育家”,还为奴隶主残酷屠杀奴隶大声叫好:“只有严厉镇压奴隶,才能斩草除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巴金对孔子的评价中,找出一条错误的观点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皇汉武统一中国,建立南北统一的文化,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以楚辞为代表的长江文化互相融合为一,构成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主体。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进一步系统化,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经过长期的积累、叠加、发展而成为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着我们民族精神状况的内容和活动方向。到了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赖于政治的统一不同,佛学的传入则是纯粹的文化运动。它与汉文化区别如此之大,以致从佛教与儒家的冲突直到合一,其间经历了近千年。

材料二: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西欧、北美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救世良方。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基础。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与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政府和财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东方文化带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事,而是使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

——以上材料均引自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两次文化融合?两次文化融合的原因和结果有何不同?
  2. (2) 根据材料二,说明现代欧美国家借鉴儒家文化的理由。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谈及孔子的思想时说:“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世界。”伏尔泰称孔子的学说为“新的精神世界”的主要原因是他认为中国儒家文化的精神(    )
A . 有利于摧毁基督教的精神枷锁 B . 有利于建立开明的君主制度 C . 有利于订立完备的社会契约 D . 有利于建立代议制政体
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
A . 儒家的“仁政”思想 B . 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C . 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 . 墨家的“兼爱”思想
战国时期,某学派弟子以严密的纪律组成抗衡诸侯的民间组织,其代表人物认为,用竹木制成飞鸟的功用还不如能载50石重车轴的销子。该学派是(  )
A . 法家 B . 儒家 C . 道家 D . 墨家
某村庄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孙:“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蔽体,食能果腹,足矣”“得饶人处且饶人”“浪费一粒粮食就会遭到五雷轰顶”。你认为老人的言论反映出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思想(    )

①儒家

②道家

③墨家

④法家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中国文化概论》说,“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士阶层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
A . 宗法制的解体 B . 各诸侯国对人才的渴求 C . 封建的经济发展 D . 私学的发展
法国学者维吉尔·比诺说:“当人们翻阅18世纪法国思想家、经济学家撰写的作品、游记或报刊文章时,会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名字是如此频繁地出现,激起了那么多的赞誉之词。”上述现象出现主要是因为(    )
A . 儒家思想的某些主张和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产生了共鸣 B . 中国四大发明对法国大革命产生重要影响 C . 西方传教士热衷于传播中国文化 D . 中法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的职业教育一开始就是同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内容不断丰富,有力地推动了古代生产力的发展。夏朝出现学校,其主要职能是向贵族子弟传授军事、卜筮等方面的技能,具有很强的“职业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政治职能日益突显,政治道德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腐朽观念的传播,劳动者地位降低,职业技术教育逐渐不被人重视。但医学、算学、天文、艺术等职业教育,受到统治者重视,先后被列入官学课程,并创立了相应的专科学校。《国语·齐语》记载:“饬其子弟,相语以事,相示以巧”,说明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父子兄弟间传承。

——摘编自陈名树《中国古代的职业技术教育》

材料二:中国古代以世代守土为主的工作方式决定了古代基本上没有社会性的就业问题,学校教育主要以培养政府官员为目的,近代职业技术教育是大工业生产的产物。从19世纪60年代起,民族危机严重,最先发展起来的是军事工业,为这类企业培养相应的技术人员的职业教育也随之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救国思潮兴起,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诞生,凝聚了当时教育界、实业界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由政府主持建立近代新职业教育体制,仿效日本、美国的教育在中国建立了新的学制,并且把职业教育的某些做法渗透到普通中小学教育之中。

——摘编自俞启定《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形成的探讨》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发展及影响。
发端于先秦时期的道家和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烙痕。下列言论,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③“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② C . ②①③ D . ③②①
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

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

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

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
A . 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B . 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 . 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 . 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