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知识点题库

《诗经.十月》用这样八个字“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来形容春秋时代的变化,下列内容与此相吻合的是(  )

A .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B .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C . “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D . “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 . 儒家思想 B . 道家思想 C . 墨家思想 D . 法家思想
墨子主张“尚同”,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是没有共同的“义”,这种主张作用与下列哪些思想家观点相似

A . 韩非子、董仲舒 B . 韩非子、孟子 C . 老子、董仲舒 D . 荀子、庄子
1948年在起草《世界人权宣言》过程中,中国代表张彭春提议将孔子的一个主张翻译“conscience”放进宣言之中,并写入了宣言的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与“conscience”对应的孔子观点是(     )

A .   礼 B . C . D .
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下列不符合“无为而治”思想的是(   )

A . “圣人之治……常使人无知无欲” B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C .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D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一致的是(   )

A .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 . 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 C .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D .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
孟子曰:“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君者而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这说明(    )

A . 孟子反对孔子研究历史 B . 社会动荡引起了史学研究 C . 孔子倡导君君臣臣秩序 D . 史学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性
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这主要说明当时思想界(    )

A . 以道家为官方哲学 B . 儒士治学不切实际 C . 荀子思想色彩浓厚 D . 内儒外法得到强化
苏州古典园林素有“不出城廊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的艺术境界,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下列与苏州园林体现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

A . 万物皆备于我 B .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C .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D . 从天而颂之,孰与知天命而用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罗素在其所著《中国之问题》一书中,论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有三:(一)文字以符号构成,不用字母拼音;(二)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三)治国者为由考试而起之士人,非世袭之贵族。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近代的相关知识,围绕“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1924年11月,孙中山在日本的演说《中国内乱之原因》中说:“说到和平统一,是我在数年前发起的主张。不过那些军阀都不赞成,所以总是不能实行这种主张。这次我到北方去,能够做成和平统一,也未可知。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孙中山始终把武装斗争视为达到国家统一应采取的主要方式。为实现国家统一,孙中山一生都在不断与各派势力作斗争。在坚持武力统一的同时,孙中山从未放弃过和平统一的努力。

                                         ——摘编自王建《论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

材料三 1982年l月10日,邓.小平在接见来华访问的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基时说:“在实现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其反映的中国古代国家理念。 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理念在中国秦、元政治中分别是如何实现的?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

  3. (3) 材料三指的是现代中国关于国家统一的什么构想?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国家统一问题的认识。

2016年8月16日,我国成功地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作为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   )

A . 克己复礼 B . 以法治国 C . 兼爱非攻 D . 无为而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顺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宝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量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摘编自郁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材料二: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

一摘编自闾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阅读革命”兴起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

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国君认识到“士”的重要性,甚至公卿大臣也礼贤下士。著名的事例有齐桓公礼聘管仲、勾践出车行舟四处访贤逢士“必问其名”,等等。诸侯公卿对人才的渴求(    )
A . 加剧了诸侯之间的纷争 B . 冲击了世卿世爵制度 C . 形成了尊重人才的风气 D . 导致了分封制的瓦解
钱穆先生在《孔子与论语》中说,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以至于无欲;但绝不许人寡情、绝情乃至于无情。这表明儒家思想(    )
A . 主张建立礼乐制度 B . 深受宗法制的影响 C . 认同情感的积极性 D . 提倡人文理性精神
下列对“百家争鸣”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有(  )

①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②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③所谓“争鸣”,指各派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④这些思想家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
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还提出“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至董仲舒时,将孔子的这一人伦秩序改造成“三纲五常”。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 强化了伦理关系 B . 束缚人性加强君权 C . 强化了父权社会 D . 有利于思想大一统
很多成语典故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如卧薪尝胆、围魏救赵、奇货可居、唇亡齿寒、毛遂自荐、朝秦暮楚、百家争鸣等等。这些成语典故反映出当时(    )
A . 经济大发展 B . 政治大动荡 C . 文化大繁荣 D . 社会大变革
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A . 甲—儒,乙—法,丙—道 B . 甲—儒,乙—道,丙—墨 C . 甲—墨,乙—法,丙—道 D . 甲—道,乙—墨,丙—儒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儒家思想产生以后,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发展和演变。

材料一:汉并天下……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儒生)叔孙通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与臣第子共起朝仪。”上曰:“可试为之…….”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以尊卑次起上寿……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司马迁《史记·叔孙通传》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朱子文集》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 (1) 结合材料一中的三则材料,概括汉代儒学地位上升的原因。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关于“理”的内涵,说说宋明理学为什么是“两汉儒学所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