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知识点题库

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 , 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 swell 。”这一思想最早见于中国古代哪位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应回答

A . Kong Qiu B . Zhuang Zhou C . Meng Ke D . Xun Kuang
清代书法家笪重光所著《书筏》:“将欲顺之,必故逆之;将欲落之,必故起之;将欲转之,必故折之……将欲行之,必故停之。书亦逆数焉。”其书法理论体现了

A . 儒家的中庸思想 B . 道家的辩证观点 C . 法家的变革思想 D . 墨家的尚贤精神
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    )

A . 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社会 B . 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复礼” C . 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 D . 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社会
《论语·先进》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术而》曰:“子不语怪、力、乱、神。”上述思想蕴含的主张是(    )

A . 以民为本 B . 关注民生 C . 人性向善 D . 关注现实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材料体现的治国理念属于(   )

A . 儒家 B . 道家 C . 墨家 D . 法家
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    )

A . 法家、儒家、道家 B . 法家、墨家、道家 C . 法家、墨家、儒家 D . 道家、儒家、墨家
千年儒学

材料1:……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孔子要梦见周公,更称赞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杨向奎《周宗社会与礼乐文明》

材料2:任何一种学说的历史,都是承袭与演变的统一。……儒学在历史的长河中接受着检验,充实着和改变着自己的内容和形态。

──丁伟志《儒学的变迁》

问题:

  1. (1) 材料1的作者为什么认为“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

  2. (2) 运用所学知识,从“承袭与演变”的角度叙述儒学在古代中国如何“充实着和改变着自己的内容和形态”。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曾有“边缘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等多种形象,其中“神化”和“僵化”分别出现于(  )

A . 汉朝和明清时期 B . 汉朝和隋唐时期 C . 隋唐和明清时期 D . 隋唐和晚清时期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材料表明(    )

A . 儒学思想的演变具有主观性和时代性 B . 孔子的思想本意遭到肆意歪曲和篡改 C . 儒学思想具有保守性和局限性 D . 儒学体系在不断批判中得到发展完善
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 .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 .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 D . 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拉莫特•勒瓦耶在《异教徒的德行》中写到:“人们可以说孔子和苏格拉底一样,运用他们在伦理方面的权威,使哲学回到人间。”以下能够充分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 他们都强调道德对于人的重要性 B . 他们都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 C . 他们都关注知识对人的改造 D . 他们都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账似的记录的总称。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原因在于其(    )
A . 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B . 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 C . 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 D . 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
“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费孝通曾经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对“君子和而不同”的极好的阐释。下列能够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
A .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B .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C . 乾隆时期的文化专制 D . 21世纪初美国单边主义
《论语·先进》中说:“德行:颜回、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该记载从一个侧面体现的孔子教育思想是(   )
A . 温故知新 B . 有教无类 C . 学思结合 D . 因材施教
在一次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
A . 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 . 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C . 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 . “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方面。其中历久弥坚的凝聚力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归属感。中华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因此,它不是简单的偶然的文化现象,而是一种文化生命力的表现,具有如此强大的文化生命力的民族,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少见的……20世纪70年代初期,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 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 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截至17世纪的千余年间,中国人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方面都 远远走在世界其他民族的前面,对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张西平《向世界说明中华文化的现代价值》

根据材料,围绕中华文化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 结合,逻辑严谨。)

下表所列言论出自《孙子兵法》中的不同篇目。

言论

出处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作战篇》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

《地形篇》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火攻篇》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谋攻篇》

对上述言论相同点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实用至上 B . 人文关怀 C . 知己知彼 D . 中庸守正
《儒墨道法思想的相通性》一文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子各家都意识到了犯罪与经济的内在联系;面对当时百姓困苦、战乱频仍的状态,各家都提出了一统天下、关注民生的主张,一个时代的思想不可避免地要带上那个时代的烙印。”由上述材料可知(   )
A . 相同的时代条件一定产生相同的思想火花 B . 百家争鸣中的“趋同”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C . 百家争鸣中的不同主张有相同的思想根源 D . 诸子百家都希望建立统一安定的理想社会
《论语•八佾》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钱穆在《孔子传》中提供了两种解释,一是说既然僭越季氏可忍为之,那么逐君弑君亦在季氏可忍而为之列,二是季氏僭越,犹可忍而不治,那么将来做什么事,才能不可忍而治之?这则典故我们可以获得的知识信息正确的是(   )
A . 春秋时期周王室严格控制诸侯国 B . 礼崩乐坏是周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C . 孔子维护周礼符合社会发展方向 D . 孔子的思想中有保守局限的部分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 两者的主张都是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 B . 两者都认为法律就只是用来惩罚人民的 C . 两者的主张都是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反应 D . 两者都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