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知识点题库

如图,下面两幅图选自《蔡志忠漫画》,它们分别反映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图一                                 图二

A . 法家、道家 B . 儒家、道家 C . 墨家、儒家 D . 墨家、法家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产生的最主要的社会后果是(  )

A . 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 . 实现了富国强兵,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C . 使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D . 出现了新的阶级关系
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 . 不以人助天 B . 制天命而用之 C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  )
A . “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 . “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 . “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 .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多以通俗的小故事来阐明他们的核心思想。“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的典故应出自(    )

A . 儒家 B . 道家 C . 法家 D . 墨家
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的学生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与曾子的思想主张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最为贴切(   )

A .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主张 B . 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 C .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D . 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
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向’、‘计白当黑’,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该作者认为古代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受到哪一思想的影响(  )

A . 道家 B . 佛教 C . 程朱理学 D . 陆王心学
班固作《汉书》,内有《古今人表》,列1931人。作者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其中“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而以周公孔子殿后;孟子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墨翟,韩非都属“中上”;秦始皇则为“中下”。以此推断,班固评价历史人物(   )

A . 以时代先后为顺序 B . 以社会贡献为根据 C . 以儒家标准为准绳 D . 以个人善恶为标尺
日本学者几岛献吉郎在其著作《诸子百家考》中说道:“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 . 孔了是世界文化名人 B . 儒家文化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C . 孔子的思想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D . 孺家文化成为世界各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教育发展简况

上表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发展状况,请任选其中两个阶段,分别概括其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

有史学家将春秋战国时期视作中国的“化成时代”,意为经此时期古代制度、文化等基本定型。下列史实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②分封制确定了中央对地方的分级管理模式 

③官僚制取代了世卿世禄制   

④诸予百家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①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古今中外政权十分重视救灾、减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减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2006年第10期《新华文摘》)

材料二:1844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令,规定8至13岁的儿童每天工作6.5小时,外加3小时教育时间;13至19岁的青工和女工每天工作12小时。1847年5月,十小时工作日的提案在下院通过,6月8日“十小时法案”得到王室批准成为法令。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材料三:

材料四: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担,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世界文明史》

  1. (1) 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

  2. (2)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 (3) 据材料三指出,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社会实施社会保障的具体做法,并指出田纳西等工程兴办的历史意义

  4. (4) 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因。

  5. (5) 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

儒家经典《大学》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制定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程序下,从个人到“家”、到 “天下”的一种层次扩展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了(    )
A . 王位继承制 B . 分封制 C . 宗法制 D . 中央集权制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    )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某一时期同类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凡国野之道……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

《周礼·地官·遗人》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语言杂乱),其事乱。”

《国语·齐语》

“农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

《商君书》

“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魏李悝语)

《汉书·食货志》

A .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 . 先秦时期各诸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 . 秦国商鞅颁布“重农抑商”的政策 D .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商业经济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夫子之道,毫无保留地选择了法家之道。这主要是因为法家之道在当时(  )
A . 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B . 强调君主应以法治国 C . 迎合了大一统历史趋势 D . 为君主提供治国之道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其对“仁”的内涵没有定义,论语中大约有60多处说到“仁”,意义各有不同。这说明孔子的“仁”(    )
A . 思想引领很不到位 B . 理论体系并不完善 C . 是无指向的空洞理论 D . 是具体的行为规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来往寒,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录》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是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1. (1) 材料一集中反映了董仲舒什么思想主张?其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
  2. (2) 材料二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3. (3) 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根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
  4. (4) 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5. (5)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韩非子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的这一思想中蕴含的道家学说是(   )
A . 齐物观 B . 无为而治 C . 崇尚自然 D . 道是世界之本
《论语•述而》曰:子钓而不纲(孔子主张捕鱼用钓竿而不用渔网).下列言论所蕴含的思想与“钓而不纲”相符的是(   )
A .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B .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C . 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D . 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