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知识点题库

推断下列言论中最有可能出自韩非子的是(  )

A . 制天命而用之 B .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 . 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D .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位卑未敢忘忧国
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⑤ C . ①②③⑤ D . ①②④⑤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 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崛起 B . 各国变法相继展开 C . 各国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D . 社会处于经济、政治大变革时期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 . 荀子、董仲舒 B . 荀子、孟子 C . 商鞅、孟子 D . 韩非子、董仲舒
歌曲《中国话》唱道:“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下列关予“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 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强 B . 儒家思想在当今世界仍具有积极作用 C . 儒家伦理道德越来越成为西方世界的主流伦理道德 D . 孔夫子思想包含着人类普遍价值观的合理成分
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赞扬孟子“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其主要依据是孟子(  )

A . 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B . 主张“性本善” C . 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D . 提出“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   )

A . 反对掠夺,拯民疾苦 B . 追求平等,无为而治 C . 避世出尘,提倡包容 D . 遵循规律,和谐处世
战国时期有人将以下五种人称为“蠢”(蛀虫):学者(战国末期的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侠)、患御者(依附贵族私门的人)、工商之民。这种言论适应了当时(    )

A . 进行兼并战争的需要 B .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 . 强化贵族统治的需要 D . 维护地方稳定的需要
重视民心向背是先秦人本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下列思想家中,充分认识到民心向背重要性的是(    )

A . 老子 B . 孟子 C . 墨子 D . 韩非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做出这一人生总结的思想家是(  )

A . 孔子 B . 孟子 C . 荀子 D . 老子
“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对“朱子高于孔子”喻义的最佳解释是(    )
A . 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 . 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C . 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 D . 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下列主张与“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
A .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B .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C .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D .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服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自古代封建贵族社会移转而成四民社会,远溯自孔子儒家,迄于清末。两千四百年,士之一阶层,进于上,则干济政治。退于下,则主持教育,鼓舞风气。在上为士大夫,在下为士君子,于人伦修养中产出学术,再由学术领导政治。广土众民,永保其绵延广大统一之景运,而亦永不走上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之道路,始终有一种传统的文化精神为之主宰。此非深明于中国所特有的四民社会之组织与其运用,则甚难明白其所以然。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1902年底,梁启超在《新民说》中率先使用上等、中等、下等社会的概……其主旨是:上层已朽,下层尚愚,须由中等社会开通和引导下层社会去改造上层社会。这种源于中国历来上流与下流社会分别及近代欧洲等级制的认识,与当时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提出的精英分层理论相当近似,象征着中国趋新知识人士的自觉。

——桑兵《拒俄运动与中等社会的自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士”的地位及作用。
  2. (2) 比较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化有何认识,并分析其成因。
先秦时期,梁襄王问孟子“天下恶乎定?”孟子对曰“定于一”;《吕氏春秋》则有言:“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两者的认识都(    )
A . 诞生在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的春秋时期 B . 对当时诸侯国国君的权力提出了质疑 C . 认为统一与君主集权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D . 反映了当时诸子的观点分歧大于共识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同时代东西方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两人的政治理念有惊人的相通之处。这主要表现在(    )
A . 挽救民主制度 B . 强调人的价值 C . 重视道德和教育 D . 恢复旧的礼仪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墨子•亲士》中云:“人国而不存在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A . 百家争鸣的局面加剧诸侯争霸 B . 墨家的主张未对政局产生影响 C . 儒家思想更符合当时时代需求 D . 知识阶层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候,一医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材料三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3. (3) 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两汉时期,郡太守韩延寿和许荆在处理兄弟争财的案件时都认为“教化不行”,“至令民有骨肉争讼”,“咎在太守”。韩延寿闭门思过,许荆向朝廷请罪。争讼者的族人都批评指责两兄弟,不久,“兄弟感悔”。这反映了当时(   )
A . 政府奉行无为而治的施政理念 B . 财产纠纷涉及宗族的整体利益 C . 民事调解渗透德主刑辅的思想 D . 礼法结合的司法制度趋向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