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 知识点题库

近代化是指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变化。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大体上依次经过

A . 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领域 B . 经济领域思想领域政治领域 C . 思想领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 D . 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思想领域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 发展资本主义 B . 救亡图存 C . 反抗外来侵略 D . 反对专制统治
当代历史学家袁伟时认为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告别中世纪的思想革命”,这一评论着眼于新文化运动

A . 形成了思想解放 B . 打倒了封建专制思想的权威 C . 促进了民族的觉醒 D . 否定了封建王权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记述了与钱玄同的一段对话:“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钱玄同回答:“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说明(   )
①鲁迅先生对新文化运动仍心存疑虑
②新文化运动在启导国民觉悟方面发挥了作用
③鲁迅先生拒绝加入新文化运动阵营
④愚昧麻木的国民对新文化运动普遍反应冷淡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关于近代前期的维新思潮,民主革命思想和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 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 . 是进步和爱国的思潮 C . 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 . 是爱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蔡元培曾将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提并论。他于1934年在《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中写道:“……吾人一说到文化运动,就不能不联想到欧洲的文艺复兴,因为它实在是文化运动史上最显著的一个例证。……观察我国的文化运动,也可用欧洲的文艺复兴作一种参证。”蔡元培将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提并论,其原因是两者(   )

A . 都提倡吸收外来文明 B . 指导思想皆为理性主义 C . 内容都蕴涵人文主义 D . 都主张古典文明的复兴
近代中国,新兴的知识分子不仅公开介绍西方科学技术、法律及政治制度,而且宣称:中国的哲学、伦理观念、自然科学、社会学说和制度,都应该彻底重估,参考西方重新创造。这些主张(   )

A . 催生了洋务运动 B . 促成了戊戌变法 C .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 D . 指导了辛亥革命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和19世纪中后期我国所译西书变化图》,从中得出的推断是(  )

①自然科学书籍增长显著 ②学习西方成为社会思潮

③维新变法思想兴起     ④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A . ①③正确,②④不正确 B . 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C . ①②④正确,③不正确 D . ①②正确,③④不正确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节选》中写道:“(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材料试图说明(    )
A . 辛亥革命没有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B .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 C . 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全面批判 D . 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发展
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在这里,胡适对《新青年》评价的理由是(    )

A . 《新青年》代表了提倡维新,推动富国强兵的时代 B . 《新青年》代表了反对专制,宣传君主立宪的时代 C . 《新青年》代表了主张共和,掀起民主革命的时代 D . 《新青年》代表了批判复古,崇尚民主科学的时代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的政治思想经历了下列哪一演变过程(    )

A . 英日式—美法式—俄国式 B . 英日式—俄国式—美法式 C . 美法式—英日式—俄国式 D . 俄国式—美法式—英日式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指出:“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一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在此梁启超强调了(    )

A . 新文化的民族性 B . 新文化的排外性 C . 新文化的创新性 D . 新文化的差异性
著名政治活动家梁启超曾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下列对其中“旧心理”和“新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

A . 儒家文化和君主立宪 B . 儒家文化和民主共和 C . 程朱理学和开明君主 D . 程朱理学和民主科学
1921年,新儒家代表人物梁漱溟在出版他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时,不无心痛地写道:“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时羞涩不能出口”,以至于“孔子的道理成了不敢见人的东西”。这主要反映了(   )

A . 民主科学地位得以确立 B .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终结 C . 文化领域出现极端倾向 D . 国人接受文化呈现多元性
1916年,陈独秀发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文中指出:“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存其一必废其一。”他在这里表达的主张是(    )
A . 中西文化相互对立,不可兼容 B . 中国应该进行彻底的政治革命 C . 抨击尊孔复古,反对复辟帝制 D . 共和政体与封建文化不可兼容
1919年,鲁迅在小说《药》中写道,当时人们相信人血馒头能治好肺结核。华小栓得了肺结核后,其父亲用沾满鲜血的馒头给他治病,结果华小栓还是命丧黄泉。而人血馒头竟是由父亲从刑场上买来的革命烈士的鲜血做成的。这篇小说反映的时代病症是(    )
A . 迷信与麻木 B . 痛苦与沉沦 C . 病急乱投医 D . 绝症与抗争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称:“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而非保守的……三,进取而非退隐的……四,世界而非锁国的……五,实利而非虚文的……六,科学而非想象的。”上述言论意在(    )
A . 强调新青年关乎国家兴亡 B . 提倡向西方学习抵抗外来侵略 C . 厘清新青年的六大特征 D . 抨击并全面否定传统儒家学说
陈独秀说:“土地、人民、主权者,成立国家之形式耳,人民何故必建设国家?其目的在保障权利,共谋幸福,斯为成立国家之精神。”又说:“爱国者何?爱其惟保障吾人权利、谋益吾人幸福之团体也。”此论述旨在阐明(    )
A . 爱国的前提是国家要保障人民权利 B . 国家应具备土地、人民、主权等形式 C . 国家创立的根本途径是缔结社会契约 D . 一国人民要自觉地热爱自己的国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陈焕章、麦孟华等于1912年在上海创立了孔教会,订有教规,奉孔子为教主。陈独秀等以西方文化为参照,掀起反孔非儒的新文化运动。他揭去了给孔子披上的所谓教主的神秘外衣,指明了孔教属于现世的日常人伦哲学,而非宗教信仰。他也公开承认并服膺孔教的优点,如认为温良恭俭让、信义廉耻等皆有可取之处。虽然他能够较科学地分析看待孔教,但采取不可调和的态度反对孔教。他揭露孔教为帝制张目之微妙作用,视孔教与欧化针锋相对不可调和,认为它不适合现代潮流,旗帜鲜明地对孔教大加挞伐。

他大声疾呼:“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陈独秀的这种孔教观,自运动开始至今,评议纷纭,褒贬不一。

——摘编自宋淑玉《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的孔教观》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独秀对孔教的认识。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陈独秀在实践中坚决反对孔教的原因及消极影响。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杨昌济(1871—1920),湖南长沙县人,伦理学家,教育家。1903年赴日本留学,1909年春赴英国留学,1912年赴德国学术考察。1913年回国后,出任湖南省高等师范学校伦理学教师,后又兼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四师范学校伦理学教员,1918年应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李维汉等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萧三、张国基等一批学者名流都曾是其在湖南任教时的学生。

杨昌济翻译的《西洋伦理学史》《伦理学之根本问题》和专题论文《各种伦理主义之略述及概评》等,初步奠定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西方伦理学史学科。他特别看重对现实道德问题的理解与处理,全面继承了湖湘伦理文化的精华,十分强调经世致用,主张兼收并蓄,推陈出新,服务现实,以为多灾多难的中国寻找到一条新的救亡和启蒙兼容的路径。

——摘编自王泽应《论杨昌济伦理思想及其对毛.泽东的影响》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杨昌济伦理思想产生的背景及特点。
  2. (2) 根据材料,指出杨昌济的主要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