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 知识点题库

胡适曾说过:“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 还是可以萌发”。这里所谓的“树墩”是指(   )

A . 传统文化 B . 君主专制制度 C . 传统的小农经济 D . 反动政府的统治
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A . 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D . 中日甲午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下列四幅图片反映的重大事件,对人类历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其作用的共同点是

A . 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B . 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C .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D . 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传播西学,宣传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则竖起了“打到孔家店”的大旗。他们的共同点是

A . 提倡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 B . 否定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C . 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D . 推动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五四运动前后,社会发展风云激荡,各种思潮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经历着空前的解放和变换。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某民意测验机构在北京大学学生中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学生选出一位在五四运动前后贡献最大的人物,结果下列人物得票相近。

材料二

  1. (1) 材料一的四位人物中,你认为哪一位应该排在首位?为什么?

  2. (2)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有何影响?

  3. (3) 以上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发展演变的什么特点?

近代以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不断传播,使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西方国家在追求民主的思想斗争中,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从资产阶级革命到议会改革运动,无不显示出其强烈的反对封建专制、追求民主政治的思想主旋律。而近代中国则走了一条与之明显不同的路。自1840年以来,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不同阶级、不同时代的诸多仁人志士在积极寻求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同时,学习西学,引进民主政治思想,演绎了一场场可歌可泣的悲壮乐章。

  1. (1) 西方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了哪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 (2)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分析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条件。

  3. (3) 自1840年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相关重大事件和学习内容分别是什么?这个过程呈现出怎样的阶段特征?

(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层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层面的变革,而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1. (1) 依据材料,联系中外近代史上有关史实说明世界及中国近代化的变革顺序。

  2. (2)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导致中国与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

陈独秀主张国民应该“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惟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这体现了陈独秀(   )

A . 倡导天赋人权的思想 B . 认为人权取决于智能 C . 崇尚无政府主义状态 D . 主张人性自由与解放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当协约国战胜德国的消息传到北京,知识分子曾上街游行,欢呼“公理战胜强权”。同时在北京创刊的《每周评论》将“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作为其办刊宗旨。对“公理”的呼喊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   )

A . 对民主科学的质疑 B . 对平等与自由的向往 C . 对独立参政的渴盼 D . 对协约国希望的幻灭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1895年,袁世凯受命到天津小站编练新军,从营制、装备、训练、机构和军事学堂来看,新建陆军实开我国陆军近代化的先河。1901年4月,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支警察部队,联合张之洞奏请朝廷停止科举,鼓励官僚乡绅捐资办学,发展近代新式教育。民国建立后,袁世凯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政策和措施。如颁布实施《公司条例》《商人通例》等,派人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等国际经济活动,既开阔了国人的经济视野又有助于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摘编自郭剑林《关于袁世凯评价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袁世凯为了早日实现当上皇帝的美好愿望,在日本的威胁利诱下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出卖了国家和民族利益,造成了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是铁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说,袁世凯卖国的罪名是任凭你怎么洗也洗不掉的,如果一味要坚持洗下去的话只会越洗越黑。

——摘编自苏全有《应还给历史一个真实的袁世凯》

  1. (1) 从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角度看,材料一,二对袁世凯的评价有何差异?

  2. (2)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影响袁世凯行为差异的主要因素。

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这两种人的代表分别是(   )

A . 魏源、洪仁玕 B . 洪仁玕、康有为 C . 康有为、孙中山 D . 孙中山、陈独秀
1920年,陈独秀认为:“上海社会若不用猛力来改造一下……什么爱国、共和、解放、新思潮、新文化等一切新流行的名词,一二到上海便仅仅做了香烟公司、药房、书贾、彩票行的利器”。这说明(    )

A . 民族资本主义与新文化运动相互促进 B . 近代社会发展要以彻底的思想改造为前提 C . 新文化运动在上海并未引起充分关注 D . 推翻资本主义专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任务
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关心的问题大都不是国家和民族的问题。他们关心的是人,因而常用的词汇也是‘吃人的礼教’‘奴隶的国度’‘非人的道德’,他们努力创造的新文学也定位于‘人的文学’。”对这段话的最佳理解是(    )

A . 新文化运动注重追求人的个性解放 B . 新文化运动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 C . 新文化运动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D . 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基础
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欲行立宪政治,必先去专与争”,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这表明李大钊(    )

A . 能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B . 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自相矛盾 C . 未能摆脱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D . 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觉悟社是周恩来、邓颖超等二十余名青年在天津组织起来的革命团体,成立于1919年9月16日。周恩来在觉悟社的第一次讲话时曾说:“我们要组织团体,出版刊物,以改造学生的思想,进而唤起劳动民众的觉悟。”从当时的背景看,周恩来等人成立觉悟社的根本目的是(    )

A . 宣扬新思想 B . 提高民众觉悟 C . 积聚革命力量 D . 改造旧世界
1919年,胡适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这有助于(    )
A .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 . 抵制尊孔复古逆流 C . 理性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D . 提升国人文化素养
1934年,国民党的一位高官批判某历史事件时说:“大部分均系破坏工作,以致吾国固有之文化摧毁无余”。他批判的是(  )
A . 戊戌变法 B . 辛亥革命 C . 新文化运动 D . 日本侵华
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中强调:“调和是社会的一种天然趋势。人类社会有一种守旧的惰性,少数人只管趋向极端的革新,大多数人只能跟你走半程路。这就是调和,调和是人类懒病的天然趋势,用不着我们来提倡。我们走了一百里路,大多数人也许勉强走三四十里。我们若先讲调和,只走五十里,他们就一步都不走了。”对此材料的解读,最正确的是()
A . “新思潮”指新文化运动后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B . “调和”指新文化运动应有“模棱两可”的态度 C . 指出了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旧道德”的必要性 D . 材料的“意义”在于强调新文化运动的艰巨性
孔范今认为''当面对横阻在历史前行面前的盘根错节的文化障碍时……新文化运动确实凝聚了更加尖锐、偏执的历史力量……“形成一种巨大历史冲击力。”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新文化运动(   )
A . 批判传统文化表现出激进主义倾向 B . 致力于将儒学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C . 宣传马克思主义注重结合中国国情 D .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化文明
《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他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   )
A . 倡导民主科学 B . 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 C . 反对愚昧迷信   D . 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