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 知识点题库

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 “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

A . 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B .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 C . 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 . 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指出:“人们有时问:不能稍微放慢速度,延缓进展吗?不,不能……恰恰相反,必须竭力和尽可能加快速度……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苏联
①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②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
③与西方国家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 ④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A . ②③ B . ①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这是来自《大国的崛起》的一段话,这里评价的是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布雷顿森林体系 D . 斯大林体制
苏联在实施斯大林经济模式时,实行了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有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这一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 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 . 强化城市政权便于镇压反革命 C . 实行劳动力的计划管理 D . 杜绝城乡人口的流动
1935年,罗曼·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苏联。在日记中,罗曼·罗兰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出于对苏联的热爱罗曼·罗兰决定将这本日记在50年后再发表,他不想因为这本书造成对苏联的哪怕一点点伤害,他认为五十年后,苏联一定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你认为五十年后的苏联是否解决了像罗曼.罗兰所希望的那样解决了存在的问题 (    )

A .  没有解决。“斯大林模式”一直被坚持 B . 已经解决。通过改革“斯大林模式”被改变 C . 没有解决。改革始终没有跳出“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 . 已经解决。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
“在制定的总政策的范围内,国家将生产的各项物品的数量,国民收入中有多少用于生产投资,有多少用于日用消费品的生产,所有级别的工人应收入的工资数量,以及各种产品应以何种价格进行交换等所有经济决策都由上级决定”。这种经济情况与下列哪一事件直接相关(     )

A . 义务劳动制的实行 B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 . 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D .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1933年7月,《申报月刊》出版“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特刊,征文探讨中国应当以何种方式重建经济。该刊共刊登了16篇论文和10篇随笔。(   )

从上表可以看出

A . 国民政府的统治失去了民心支持 B . 实行社会主义成为民众普遍要求 C . 中共的革命宣传取得了显著成效 D . 知识分子认为苏联模式有合理性
戈尔巴乔夫曾说:“他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失掉了声誉。”戈尔巴乔夫评价的是(  )

A . 列宁 B . 赫鲁晓夫 C . 勃列日涅夫 D . 罗斯福
1929年,斯大林认为苏联“小农经济的大部分不仅不能实现逐年扩大再生产,相反地,连简单再生产也是很少有可能实现的”。该观点(  )

A . 客观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状况 B . 为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提供依据 C . 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发展 D . 准确揭示了农业长期落后的根源
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托洛茨基认为:“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这些观点(    )

A . 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 B . 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 C . 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 . 谈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征是(    )

A . 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 B .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C . 重点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D . 以党代政,个人崇拜严重
近代以来,不同国家发展过程中农业政策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早期(15世纪末至l8世纪初)的圈地运动中,除了圈占大片土地作牧场外,还有一种形式的圈地是为了更有效地耕作而对小块土地的圈占……始于18世纪晚期的圈地运动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法律框架内,以议会通过圈地法令进行圈地的。(晚期圈地运动)变共耕的公地为大块相连的农场,以采用新的比较科学的耕作制度进行规模化经营。

——黄少安、谢冬水《“圈地运动”的历史进步性及其经济学解释》

材料二:在1920年,苏俄农业总产值约只为战前的一半,到1924—1925年度则达战前水平的87.3%。1925年的播种面积为1913年的99.3%。

——《苏维埃时期苏联历史文件与资料集》

材料三:国会于1938年2月通过了一项新的《农业调整法》,此法规定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的生产者规定生产定额,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为防止生产过剩,价格猛跌,政府还给予贷款,以便农民将准备出售的农产品暂时贮存,以待善价。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推行圈地运动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圈地运动对英国工业化的积极作用。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0年苏俄农业总产值约只为战前一半”的主要原因。1924—1925年苏联农业发生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实施了什么政策?
  3. (3) 据材料三,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
  4.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不同国家农业政策调整提供的借鉴价值。
【加试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对其认识存在两种观点。观点一: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苏联社会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观点二: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实施五年计划过程中的特点。
  2. (2) 阅读材料二中有关苏联工业化的两种看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予以阐释说明。
下图是一幅1933年的苏联漫画。该漫画的寓意是(    )

A . 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遭到严重破坏 B . 国家干预在苏联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优势 C . 经济萧条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向苏联学习 D . 美苏在经济领域处于冷战对峙状态
下表为《1913-1925年主要国家(地区)制造业指数(1913年为100)》。下列对此表数据的分析,合理的是(    )


1913

1920

1925

欧洲

100

77.3

103.5

俄国/苏俄/苏联

100

12.8

70.1

美国

100

122.2

148.0

世界其他地区

100

109.5

138.1

①一战严重破坏了各交战国经济

②新经济政策推动苏联制造业恢复

③美国制造业总和已经超过欧洲

④世界其他地区民族工业有所发展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下图为苏联1公担稞麦可交换的《物品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 . 集体农庄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B . 工业发展导致农业严重滞后 C . 农产品低成本制约了价格上涨 D . 农业劳动转为工业发展的资金
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农产品总产量下降的情况下,商品率即“上市量”却增加了4倍以上。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 . 农村存在瞒报问题 B . 优先保障城市居民供给 C . 过度剥夺农业成果 D . 继续贯彻新经济政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2. (2) 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3. (3) 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
1936年,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受苏联作家协会之邀进行访问,后来发表了《访苏归来》随笔集。在书中描述,一些地方的商场,普通百姓排起长队,耐心地等待,尽管量少质差,也都高高兴兴,显得很快活,很幸福。由此可知,此描述作为一种史料(   )
A . 属于文学性描述已脱离历史语境 B . 属于个人评价不具有史料价值 C . 证明西方世界对苏联的恶意丑化 D . 比较真实的反映苏联民生状况
如图是20世纪30年代某国的宣传画,该国家是(   )

A . 德国 B . 英国 C . 美国 D . 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