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 知识点题库

下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该状况是(  )

A .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 . 军事工业遥遥领先 C . 民众衣食住行先进 D . 经济体制健康发展

下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该状况是

A . 经济出现重大滑坡 B .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C . 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D . 经济体制健康发展
近代以来大国的崛起与衰落,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材料一   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解说词  

材料二   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系统的应用,使美国率先开启了电气时代,并由此率先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竞争中,美国很快取代了英法的领先地位,以领头羊的姿态走在了世界前列,正是在电气时代,美国经济后来居上。在20世纪后半叶,又是美国率先开创了信息革命,使美国得以再次走在前列,并保持其领先的优势。  

——摘编自《大国崛起:美利坚后发制人称霸世界》  

材料三   为增强自己的军事积累而由美国发动的技术革命已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的技术发展到了巅峰。……但对苏联来说,技术革命证明是一场噩梦,因为技术革命没有任何方面增强中央计划经济的实力。……1991年的海湾战争表现了苏联在竞争中被拉下的距离……为赶上美国而展开的竞争最终搞垮了苏联的士气和经济。  

——(美)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  

  1. (1) 结合材料一,用史实说明英国是怎样“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并且“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能后来居上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经济、体制和科技等方面分析“苏联在竞争中被拉下的距离”的原因?

  4. (4) 当前中国正在迅速发展,结合上述材料,请您对正在崛起的中国提出建议?

“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这说明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

A . 多种所有制并存 B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C . 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 D .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     )

A .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 B . 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C . 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 . 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这表明他( )

A . 是西方国家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B . 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忧虑 C . 赞赏苏联大力实行的计划经济模式 D . 认识到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
有学者撰写了一篇题为《作用不算大,危害却不小》的评论文章,以评价某一经济政策,该文的主要内容最可能涉及(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斯大林时期经济政策 D . 罗斯福新政
《俄罗斯历史》中写道:“斯大林时代就类似太空中突然喷发出的一颗超新星,然后逐渐熄灭,但在它的光辉照耀下把我们向前推进了差不多40年。”这句话可以用来说明,斯大林模式(   )

A . 给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只有灾难 B . 在俄国的历史上仅仅存在了40年 C . 对俄国的贡献只有发达的航天工业 D . 曾经对俄国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1921-1927年,苏联本国生产的拖拉机(按功率计算)只占供应农业的全部拖拉机中的8.3%,从1933年起,苏联不再进口拖拉机,全部国产;1940年机械动力已占农业动力的77.7%。苏联粮食年平均产量在1925-1927年期间为7527万吨,一五期间为7360万吨,二五期间为7290万吨。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 . 斯大林模式不利于技术转化 B . 农业生产严重制约了工业化 C . 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进行经济封锁 D . 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阅读下表,这说明(    )


苏联进口机器设备占世

界机器出口总重的比重

苏联进口机器设备占

国内进口总量的比重

1929年


30.1%

1931年

30%


1932年

50%

55.7%

A . 苏联利用世界经济危机加快了工业化 B . 世界经济危机使苏联开始工业化建设 C . 苏联工业化促使世界性经济危机蔓延 D . 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差距大大缩小
苏联科学家李森科发展了一种称为“春化处理”的育种法,并借助于浮夸和弄虚作假来推广。1935年,他在一次演说中声称反对春化法的科学家:“不管他是在学术界,还是不在学术界。一个阶级敌人总是一个阶级敌人……”,之后他被任命为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院长。直到1964年,李森科主义才彻底丧失了在苏联生物学界的垄断地位。据此可知(  )

A . 李森科的科研成果有重要科学价值 B . 苏联科学家缺乏学术争论的勇气 C . 李森科主义是苏联农业落后的根源 D . 意识形态一度干扰苏联科学发展
1956年,苏共22大党章规定:苏共是“工人阶级、集体农庄农民和知识分子中先进的最有觉悟的部分联合起来的、苏联人民战斗的久经考验的先锋队。”1990年的28大党章则规定:苏共是“一个按自愿原则将苏联公民联合起来,实施以全人类价值和共产主义理想为基础的纲领性目标的政治组织。”这一变化表明(    )
A . 苏联共.产.党的性质发生改变 B . 苏联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明显改变 C . 苏联共.产.党的地位发生改变 D . 苏联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改变
从1933年起,苏联政府对农业和农庄规定生产总量、各种作物播种面积、各种畜禽头数和产品率等指标,逐级下达给集体农庄,并由机器拖拉机站负责监督集体农庄。上述措施(  )
A . 说明工业化推动农业集体化 B . 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C . 表明斯大林模式已正式确立 D . 避免了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冲击
20世纪30年代,苏联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专家建成了当时世界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1932年苏联购买了约50%的世界出口机器;这一时期先后有10万美国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申请移居苏联。这表明(    )
A . 当时国际意识形态对抗趋向缓和 B . 苏联利用国际形势推进国家工业化 C . 美国扩大资本输出应对经济危机 D . 美苏积极探索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1925年,苏联的一位农妇马秀拉给《农民报》写信说:“共.产.党好像竭力要使所有的农民变穷……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它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材料表明(    )
A . 农民对战后继续实行余粮收集制的不满 B . 新经济政策并没有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 C . 新经济政策导致农民成为了政权的敌人 D . 农民对经济状况改善后政治地位的担忧
20世纪20年代后期,苏联在分配土地,供应机器和拖拉机、种子,减轻威税,发放贷款等方面;给予集体农庄以优待。从1929年起,还建立机器拖拉机站,从组织上、物质技术上帮助集体农庄,这些措施(   )
A . 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规模 B . 促进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C . 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 . 保障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1928年7月,苏联以人民委员会的名义提出“活跃租让政策”口号,给予优惠,并在报刊上登出在矿业、加工工业、农业和土壤改良、建筑和住宅架设方面的租让意向计划。此举意在(   )
A . 深入推行新经济政策 B . 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 . 积极应对经济危机冲击 D . 激活社会经济发展资源
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这揭示了(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 . “新经济政策”的成果 C . 苏联模式存在的问题 D . 赫鲁晓夫改革的成果
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不乏遗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0年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

——《列宁全集》

材料二: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

年份

钢(万吨)

煤炭(万吨)

棉织物(亿平米)

谷物(万吨)

1928

425.1

3551

18.21

7330

1940

1831.7

16592.3

27.15

9564

增幅(%)

330.08

367.25

49.09

30.48

——《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材料三:戈尔巴乔夫说:“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

材料四:(1945年后)苏联工业的发展已出现停滞现象……其部分原因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 (1) 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体现的经济政策。
  2.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发展经济的政策。并概括这一政策的积极作用。
  3. (3) 根据材料四,归纳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说说你对发展工农业生产的认识。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通过集权手段实现落后国家工业化的迅速崛起,不愧为社会主义国家迅速转型的一种良方。”这种观点(   )
A . 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B . 肯定了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道路 C . 称赞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D . 认为工业化建设必须走苏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