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知识点题库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和人类法治文明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民法典;适应当代人格权的发展趋势,改变了传统民法“重物轻人”的体系缺陷,创设人格权编,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

编撰民法典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成功案例,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一群娇憨可爱、活泼生动的唐装仕女从古画中走来,穿越《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七大国宝,带领观众经历一场博物馆奇妙之旅。”2O21年河南春晚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火出圈”。节目组将传统画卷与数字科技完美结合,创意精美的舞台效果引人惊叹。线上网友纷纷点赞,更有网友评价;“这是个能诠释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好节目!”

《唐宫夜宴》不是个例,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到线上线下的美术作品展,优秀传统文化搭配多元的表现方式和展示平台,随着春天的到来,吹进了人们的心里。当下,传统文化审美已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新国潮“不仅涵盖了文化创意产品,也融入到当代人的文化生活和娱乐空间。

中华文明,弦歌不辍,守住根与本,便能拥有更辽阔的精神家园。2月14日,河南卫视春晚总导演陈雷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坦言:我们希望通过春晚这种形式,让年轻人重新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甚至将民族文化融入到生活、情感和行为里去。

请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守住中华文明的根与本”。

为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于2015年启动了民法典的编纂工作。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随后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在征集了法学界专业人士和普通民众的意见后,对民法典草案做了进一步修改完善。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我国民事权利保护正式进入法典时代。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和人类法治文明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民法典;适应当代人格权的发展趋势,改变了传统民法“重物轻人”的体系缺陷,创设人格权编,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

编撰民法典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成功案例,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2018年2月16日大年初一,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首播,节目以“和诗以歌”的艺术形式,邀请经典传唱人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诗词,力压同天播出的各大一线卫视春晚,占据当晚同时段实时收视第一位置,成为叫好又叫座的文化节目。网上好评如潮!

网评:诗言志,歌咏言。时代在变,潮流在变,但经典的内涵从未改变。如何让经典流行?这个节目在诗词与音乐之间找到了答案。

孤独了300年的清代大诗人袁枚的《苔》,被乡村教师梁俊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用天籁之声动情演绎,一夜爆红。“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词对生命的礼赞也让网友感动。

  1. (1) 请你从文化生活的角度,阐释材料中网评所说的“答案”。
  2. (2) 在传承经典诗词的过程中,学校应怎样更好地发挥作用?请你写出两条切实可行的建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沈阳故宫始建于努尔哈赤时期的1625年,是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

为了让观众了解沈阳故宫的历史,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沈阳市政府特举办了“金玉满堂---沈阳故宫的奢华典藏”文物展,展览分为“金雕玉琢、富丽陈设、锦衣美器、寓意吉祥”四个单元,分别从雕刻工艺、装饰陈设、生活实用性和吉祥寓意上对金玉之器进行了诠释。展会共展出百余件文物,多选取质地上乘、技艺精湛的传世佳品,代表了清代工艺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展会上还推出了独具沈阳故宫特色、造型精巧的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集实用性、趣味性、文化性于一身,真正做到将文化融入生活,让观众大开眼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举办沈阳故宫文物展的意义。

福建省屏南县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引擎,充分激活厚重的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和优质的自然生态资源,建设国际性的当代艺术、诗歌文学、影视动漫的发生地与输出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活的寻根地以及文化创意硅谷和文化旅游胜地,实现了文创脱贫、文创兴县。由此可见(   )

①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②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③传统村落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①② D . 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医,是中华民族最为耀眼的瑰宝,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近百年来,西风东渐,西医成为主流医学,中医呈边缘化趋势。事实上,中西医在治疗理念和方法有所不同,中医注重“调‘病的人’”,通过提升自身免疫力来战胜疾病;西医注重“治‘人的病’”,凭借药物或手术等各种方法治疗疾病。乘新时代春风,中医药振兴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但在不少地方,中药不能以药品的身份进口,只能以保健品食品的名义销售。走向世界,中医药面临的不只是文化的差异,还有难以逾越的标准壁垒。我们要致力于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擦亮这张亮丽的中华文化名片,让“中国处方”造福人类!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1) 运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谈谈对中西医治疗理念和方法的认识。
  2. (2)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如何让“中国处方”造福人类。
120年前,“一片甲骨惊天下”,沉睡多年的甲骨文开始走进人们视野。120年后的今天,甲骨文越来越“时髦”。“开心”“吃货”“神马”……一组会动的甲骨文表情包在微信上走红,从高冷变得亲民,让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活”了起来。这启示我们(   )

①要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②通过创新传播形式,不断丰富汉字的文化内涵

③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文化的继承和传播

④汉字是文化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近年来,很多传统节日都在慢慢变味。一些传统节日变成了“吃”节、“买”节,最纯粹的本土民俗节日,如七夕节等都被裹上一层厚厚的商业外衣。此外,名目繁多且缺乏传统文化内涵的“臆造节日”异军突起,成为众多年轻人的新宠。对此,我们应该( )

①继承和发展一切传统文化

②处理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③顺应社会变化,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

④深挖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凸显文化价值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阿联酋迪拜世博会中国馆山东活动周将于 2022 年3月 22 日一24 日举办。迪拜世博会山东周形象标识(LOGO)整体采用传统印章形式,融合中华福文化理念和传统年俗纳福迎祥的喜庆氛围,寓意山东与世界命运相连、交流互鉴、协作共生。字体设计形似飘扬的丝带,意指"一带一路"。该设计(   )

①扎根民族文化土壤,拓展中华文化内涵

②保持地域文化特色,借鉴外来有益文化

③展现中华文化魅力,促进文化交流传播

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立足当今时代实践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2020年3月1日,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迎来第一次触网直播,超过百万名网友在直播平台上观看了这场由布达拉宫和淘宝联合举办的直播活动。文博场馆网络直播的兴起体现了(    )

①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更好满足群众视觉体验

②古老文化遗产因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而具有价值

③挖掘文化资源,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④科技手段是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前提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读诗、悟诗、品诗,是一件令人身心愉悦的事情。"央视频"在 2021年国庆节推出《中国诗词小会》,带领观众开启了一段前所未有的沉浸式诗词推理之旅。

家喻户晓的诗人、扑翔迷离的线索、运筹帷慢的推理……新一季《中国诗词小会》以网友最为熟悉的两位诗人李白、杜甫及其诗作为主题线索,晨开诗词推理刷情挑战,将诗词冷知识趣味科普、诗词游戏大对决、诗词歌曲演绎等内容融入其中,真正让诗词好玩、好听、好看和接地气。

不论是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还是各朝各代的诗词歌赋,皆有娱乐元素。新一季《中国诗词小会》抓住这一特性,放大诗词推理部分,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年轻人真欢的玩法相结合。用精巧的构思将优秀诗词重构与组合,通过富有创意的视频化手法把诗词文化呈现给受众,用多元方式唤醒了深藏在每一个国人心中的诗情,让国人领略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体验诗词盛宴。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国诗词小会》成功的原因。

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现代化风格融为一体,图上半部分展现滑冰运动员的造型,下半部分表现滑雪运动员的英姿,下面还有“BEIJING2022”的字样和奥林匹克五环标志。该会徽的设计:(    )

①源于设计者的灵感,展现运动员的活力    

②体现文化创新要在传统中注人时代精神

③以我为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④坚持了以运动员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同样是写梅,陆游的梅是寒士之梅,毛主席的梅是战士之梅。做寒士时,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品质;做战士时,有“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傲骨,两者都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品格,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梅的意象。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

①把“梅”作为精神追求的目标,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相得益彰

②“梅”文化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彰显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梅花被赋予特定时代的相应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气节之象征

④文学艺术中梅所幻化出的人生品格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文物凝结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如何保护好、管理好文物,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提出了如下建议,其中比较恰当的是(    )

①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制度,杜绝开发和利用

②以研学、讲座等形式加强对文物的宣传,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③充分挖掘文物的经济价值,发展“文创”产业,使其成为支柱产业

④借助动漫、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化手段,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冬奥会为契机,“冰雪经济”呈现“冷资源”释放“热效应”的好势头。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财政预算投入资金约为15.1亿美元,其中65%来源于社会投资。张家口是本届冬奥会雪上项目的主办城市,随着运动场馆和设施的不断建成,近年来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不断升温,直接拉动了住宿、餐饮、交通等领域的消费。同时还吸引了大批冰雪运动装备研发企业入驻,产生了一批以滑雪为服务内容的教育培训、旅游租赁等新兴行业,构建了集冰雪装备研发制造、冰雪体育运动、冰雪文化旅游、冰雪人才教育培训等冰雪现代服务于一体的冰雪全产业链。并积极探索小型国际循环,努力与传统冰雪体育强国接洽交流,加强招商引资。截至2020年底,该市累计签约冰雪产业项目81项,落地项目69项,总投资334.34亿元。

中共中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以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伴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顺利召开,冬奥会的举办必将对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有力的支撑。

材料二:

“中国风”元素在本届冬奥会中实力“抢镜”。冬奥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采用中国的国宝熊猫形象和中国传统灯笼形象,还结合了中国的剪纸艺术;冬奥体育图标的设计将篆刻与汉字相互融合,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遥相呼应;冬奥场馆首钢滑雪大跳台的设计中融入了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元素,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建筑灵感正是来自中国传统饰物“如意”;冬奥火炬“飞扬”的设计遵循“道法自然”的东方哲学,螺旋上升式主体造型,犹如飘舞的彩条;奥运奖牌的设计也别有深意,其形象源于中国古代同心圆玉壁,寓意五环同心,同心归圆,表达出“天地合,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同时象征着奥林匹克精神团结世界人民。可以说,2022年北京冬奥会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场文化盛宴。

  1. (1) 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与社会》和《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相关知识,分析冬奥会的举办对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作用。
  2. (2) 结合材料二,从“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角度,谈谈如何理解“2022年北京冬奥会更是一场文化盛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让中医药文化更加可视化、.通俗化、生活化,2022年1月12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在北京举办发布会,揭晓了中医药动漫形象“灸童”,并举行了中医药动画片《手指的魔法》首映。“中医药+动漫”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动漫是全世界人民都喜闻乐见的一种现代、时尚、创新的艺术形式,通过动漫不仅会让更多国人喜爱中医药,也一定会能让更多海外人士认识和了解中医药。

某校高三同学以此次中医药文化的新尝试为契机,举行了一场“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的新尝试”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如果你参加此次演讲比赛,请自拟题目,写一篇 200字左右的发言提纲。

某地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推动“红色+”系列产业协调、融合发展,研发红军马灯式水杯、红军持包、红军马灯式路灯等专利红色旅游文化产品10余种,开发红军茶果系列红色商品,力促“红色+”系列产品研发与交易,助力群众持续增收致富。“红色+”系列产品的研发(   )

①发挥了红色文化的引领示范作用
②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相互交融

③推动了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④促进了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伊始,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一路火出圈。虎年春晚上一眼入画的《只此青绿》让观众大呼“再看亿遍”;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为世界留下别样奥运记忆;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的“折柳送别”诉说中国式浪漫……

传统文化元素“占领”舞台,并非是一时的“群情激昂”,而是源于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青睐。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们接触、认识传统文化的机会越来越多,“国潮”“国风”热日益高涨;文艺创作者文化观趋于成熟,对传统文化不断进行再创作:现代科技有效助推了传统文化古与今、新与旧的蝶变升华……

传统文化备受追捧,但要让这股“热乎气”延续下去也面临诸多挑战:如,对传统文化的内容如何做取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权衡,以及碎片化、技艺化的文化片段如何进一步穿织为整体等。

  1. (1)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一路火出圈的原因。
  2. (2) 就如何解决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提出具体建议并给出其辩证法依据。
  3. (3) 请选择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并为传承这种形式书写一条活动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不超过20个字)。
2022河南春晚冲上热搜,创作者以全新的叙述逻辑和表达形式赋能传统文化,打开温暖“年宇宙”空间,将家国一体的深厚情怀传播到千家万户。这直接体现了(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②文化创新来自于创作者的灵感

③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④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发展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