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知识点题库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7.0%的受访者喜欢创意性的传统文化展示方式,61.9%的受访者喜爱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结合,关于为提升传播效果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适当改变,89.6%的受访者表示可以接受。这一调查结果告诉我们(   )

①人们借助于现代技术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抽象内涵

②提升现代人的感官体验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文化内容

③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要纳入新鲜元素以适应大众的需要

④解读传统文化要结合现代人生活,积极迎合市场的需求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28.    2020 年5 月28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 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5000 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和人类法治文明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民法典;适应当代人格权的发展趋势,改变了传统民法“重物轻人”的体系缺陷,创设人格权编,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

编撰民法典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成功案例,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辛丑牛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创意表演《牛起来》采用XR技术实现隔空互动,《灯火里的中国》借助XR技术点亮星空、烟花与灯火,时装走秀《山水霓裳》借助分镜拍摄与定向克隆技术展现中华服饰华彩之美。央视春晚借助5G技术,呈现出靓丽的舞台效果,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这体现现代科技(   )

①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插上腾飞的翅膀

②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对展示文化多样性有独特作用

③具有选择、传递、创造、直观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功能

④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增强文化自信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北京中轴线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体现了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2020北京文化创意大赛文博创意设计赛区,北京中轴线文化内涵挖掘与创作主题”大赛决赛在京举行。此次文创大赛征集范围包括以北京中轴线文化为基础的文创产品、稿件设计、文化IP等文创衍生品设计。举办北京中轴线文化创意大赛(   )

①促进文化交流,展现北京中轴线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②满足人们文化需求,表明事物价值在于满足客体需要

③促进文化发展,说明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④拓展完善中轴线文化内涵,促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①④ D . ②④
当前,文化数据已成为最重要的文化信息资源。2021年1月,我国发布了《国家文化大数据标准体系》,在统一规范文化数据平台的服务与监管等诸多层面提出了系统、严格要求。这一标准体系的发布和实施(   )

①为文化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和流通提供了平台

②有利于规定各种文化的形式、内容、风格和性质

③是有效推进文化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举措

④有利于盘活文化基因库,促进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④ D . 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东胶南人过年贴年画的习惯非常久远,相传了不知多少世代。早年的年画内容喜庆,构图饱满,色彩鲜艳,贴年画宣染出年节的热烈气氛,表达主人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愿望。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伴随生活空间改变和生活方式变迁,山东胶南年画剪纸的功能和形式发生变化,形成以社区文化为中心的新型传播体系。胶南年画剪纸创作经历了从民俗题材向装饰题材再到现实题材的创作转变。具有宣传教育功能的现实题材年画剪纸,通过宣传栏、广告牌等公共媒体进入大众视野,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截体。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介,创作者借助各种渠道互相学习,交流更加多样化,创作上体现多元审美趋向。伴随旅游业发展,适应不同生活场景,年画剪纸的题材类型等更加丰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年画艺术为什么能够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走进社区。

幅建省屏南县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引擎,充分激活厚重的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和优质的自然生态资源,建设国际性的当代艺术、诗歌文学、影视动漫的发生地与输出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活的寻根地以及文化创意硅谷和文化旅游胜地,实现了文创脱贫、文创兴县。由此可见(   )

①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②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③传统村落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醒·狮》以深厚的岭南人文为载体,将民族舞蹈与广东狮舞相融合,将南拳马步和广东醒狮特有的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技巧融入舞蹈语言,大开大合,刚柔相济。这有利于(   )

①通过文化交流促进文化的发展

②彰显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③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④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统一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习.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指出,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材料表明(   )

①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②中外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融合

③在文化交流中对外来思想文化要全部接受

④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中国特有的格律诗词飘逸浑雄、沉深博大,抒情言志、笞恶鞭疾,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无数的千古绝唱,体现了中华文化之大美。但明清之后的诗词东施效颦,特别是“五四”以后白话诗和欧化诗盛行,中国格律诗词式微,已鲜有可传世之作,有学者对此深感忧虑。这一忧愁(   )

①表达了中华诗词创新须保持民族文化特质的愿望

②蕴涵了中华诗词发展应排除外来文化影响的情感

③道出了对中华传统诗词高峰难以逾越的感慨

④反映了对中华传统诗词走向复兴的自觉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上线吧!华彩少年》向观众展现了青春力量和传统文化的相遇。多名少年在婉转吟唱,水袖挥洒间,跃动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融入巧思的现代表达。“与古为新”,为越来越多人创造了亲近传统文化的场景,让传统文化以更轻盈灵动的姿态走进年轻人的心灵。这表明(   )

①对优秀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②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的创新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③现代传媒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具有积极作用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通过交流传播才具有价值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参观环境变好了,开放区域扩大了,文化活动增加了。根据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故宫工作人员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并对其加以创新,使故宫文化产品逐渐变成了“网红”。这说明( )

①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源于优秀传统文化

②现代信息技术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根本因素

③传统文化可与当代人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对接

④对优秀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让经典照进现实,让世界品味中国。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系统梳理、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现实主义题材文艺作品,从中选取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人物和故事,融合影视、戏剧、综艺等艺术手法,重现經奧,更挖据了经典背后荡气回肠的真实印记和时代精神。《故事里的中国》(   ) 

 ①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 

 ②运用了科技丰富视听,扩大文化影响力 

 ③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人的精神动力 

 ④创新了文化表现形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的2000多年,中国先后发生过300多次瘟疫流行。千年磨砺中,中医学积累了非常多的宝贵经验。据临床疗效观察显示,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总有效率达90%以上。从中获得的启示是(     ) 

 ①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增强中医药自信 

 ②固守传统中医资源,保持民族特色 

 ③立足抗“疫”实践需求,汲取传统智慧 

 ④将中医药融入西医,使其弘扬光大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天问》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长诗。此诗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顽和治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我国执行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探测器被命名为“天问一号”,于2020年7月发射启程。这意味着(   )

①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实践转化为巨大精神力量

②中华民族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

③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时代奋进的动力

④文化自信来自于对人类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鲁班凳、微缩版世博会中国馆、一座横跨于溪水之上的木拱桥……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仅靠神奇的棒卯技术就能完成一个个作品。最近,阿木爷爷”将木工创作的过程拍成视频上传网络,在海内外迅速圈粉。“阿木爷爷”在海内外走红是因为(   )

①博采众长,促进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和统一
②吸收外来文化,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③继承优秀传统,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新文化表现方式,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面对“世界怎么了?人类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总书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继承人类社会发展优秀成果,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现实问题、实现人类社会和平永续发展,提出了中国理念、中国方案。据此可知(  )

①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思想运动能够有力地促进世界治理变革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实现创造性转化

④中国先进理念引领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简约、精彩、安全”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精彩落幕。

材料一:作为视觉符号和形象景观的重要构成元素,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核心图形(见下图)具有连接会徽、吉祥物、口号等奥运形象元素的关键纽带作用。

该图形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借助科技手段,通过计算机生成技术,将京张赛区山形及长城形态,与象征文化的《千里江山图》青绿山水、充满动感与力量的线条、中国书法的韵味、运动员的比赛激情、赛场的滑道和前沿科技相融合,形成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中国风韵的冬季美景,呈现出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材料二: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人特有的浪漫与激情。最让人难忘的,便是主火炬点燃时刻。

一说到奥运会主火炬,人们脑海中想到的首先就是一团熊熊烈火,不管是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神来一箭,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空中飞人,观众已习惯了放在主火炬台上的“大火”。按照这样的方式,每一分钟,它都要燃烧大量燃料,从冬奥会到冬残奥会,一直持续一个多月。

不同于以往的盛大与恢弘,本次奥运主火炬首次以“微火”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是奥运史上全新的一幕。全部参赛代表团的引导牌组成了巨大的雪花,这朵大雪花加上缠绕的橄榄枝。构成了火炬台。经过火炬手的接力。最后一棒火炬搭乘着这朵雪花升起在鸟巢中央,原来这就是本届冬奥会的主火炬!中间的火炬火苗虽然小,但是所有国家将它围在中央,共同保卫这个和平的火焰,蕴含了世界人民对美与和平的期盼。北京冬奥会主火炬以“不点火”代替“点燃”,以“微火”代替“大火”,清晰地传达了低碳环保的理念,生动地表达了“一起向未来”的主题。

  1. (1) 从文化角度,谈谈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核心图形的设计对我国文化发展有何启示。
  2. (2)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谈谈北京冬奥之火点燃方式的创新之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项目。早在夏朝以前就有了民间舞蹈、射箭练习,夏、商、周又相继出现了乐舞、射礼、田猎、手搏、跑跳等竞技运动项目。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蕴含独特的理念,强身健体、内外兼修、身心愉快。国家《“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要积极开展武术、围棋、象棋、龙舟等传统体育项目特质研究。还要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开展更丰富的体育赛事,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引领全民健身风尚。

材料二  2022年,世界的目光又一次聚焦中国北京,一起向未来,是本次冬奥会的主题。本次冬奥会的开幕式,是对奥运精神“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呼吁,是对全人类共克时艰的呼吁,更是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诠释。

  1. (1) 依据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分析加强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的意义。
  2. (2) 某中学生应邀参加国际青少年交流活动,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选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围绕“一起向未来”列出两个交流观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华社《半月谈》近期集中专题报道贵州“黄金十年”的成就、经验。报道指出,2011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以百折不挠的坚毅攻克一个个贫困堡垒。10年间,贵州经济增速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三、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数字经济增速连续5年全国第一、“中国天眼”瞭望茫茫宇宙、森林覆盖率达到61.51%。

材料一:“十四五”期间,贵州将围绕乡村振兴五大目标,坚持分类推进,分别理清各县发展优势、短板弱项、工作方向;探索试点先行,着力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多样化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示范点;采取重点突破,将农村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处理作为突破口;积极稳定就业、壮大产业,循序渐进不断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材料二:贵州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红军长征在遵义发生历史性转折,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多民族大省,各民族文化在此交相辉映;山地文化是贵州文化中的特色,山地提供生存环境,制约人的视野和生活方式,同时造就了贵州人民的性格和文化;王阳明“龙场悟道”,给贵州留下了在全国独一无二的阳明文化资源,“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和“知行合一”的心态观成为贵州特色;“三线”建设奋斗创业的历史给贵州留下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

贵州提出了文化强省战略,采取六大措施:做“强”红色文化、做“亮”民族文化、做“优”山地文化、做“厚”传统文化、做“实”阳明文化、做“活”“三线”文化。通过这些文化的打造为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

  1. (1) 结合材料一,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知识,分析推动贵州乡村振兴的举措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2. (2) 结合材料二和《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贵州如何打造文化强省。
  3. (3) 过去十年是贵州蓬勃发展的“黄金十年”。请你为贵州的下一个“黄金十年”提两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