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知识点题库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2021年春节和元宵节,通过电视和互联网推出的,展现河南文物资源的《唐宫夜宴》和《元宵奇妙夜》两个节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年轻人的热议和点赞,甚至在国外许多网站上也被大量转发和评论。数据显示,“元宵奇妙夜”话题的阅读量、观看量超过6亿,春节期间河南博物院的网络搜索热度同比增长500%以上,上榜全国十大线上本地预订人气景区。

《唐宫夜宴》让潮流和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舞台运用5G+AR技术,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将歌舞放进了博物馆场景,制造出了一种博物馆奇妙夜的感觉。《元宵奇妙夜》采用“传统文化十现代科技”的手法,将厚重历史与综艺节目结合起来,以河南博物院展示的一组彩绘乐舞女俑为文化向导,同时用艺术的手法把唐代舞乐俑的生活场景及动感情愫融入作品,在河南博物院就地“复活”观赏文物,“转场”到洛阳城的应天门瞰盛唐风采,“穿越”到开封的清明上河园醉心上元灯会……充分展现古都的厚重历史文化。

当传统变成了可以触摸、感同身受的日常生活,当冰冷的文物有了“温度”、传统的民俗文化有了新的延续形式,传统文化重新回到年轻人的视线之中,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活起来、火起来,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也才能有更强大的精神动力。

  1. (1) 结合材料说明现代科技在文物“活”起来、“火”起来过程中的作用。
  2. (2) 文化创新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结合材料并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对此加以分析。
  3. (3) 学校举行文物、古迹图片展览活动,请你为提高人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拟两条宣传标语。
2021年春节期间,河南卫视的歌舞节目《唐宫夜宴》,成功运用了5G+AR的技术,让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穿插妇好鸮尊、《簪花仕女图》等国宝的展示,再现了唐朝少女们夜宴的演奏过程,该节目获得广大观众的好评。这表明(   )

①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②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是增强传统文化影响力的根本途径

④现代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夜幕降临,广州江南大戏院里,座无虚席,观众们等待着广州粤剧团的传统粤剧剧目《白蛇传》开演。为让古老粤剧增添青春色彩,近年来广州粤剧团与时俱进、求新求变。《鸳鸯剑》是一个有近百年历史的经典剧本,如何把老剧本改编出新意,需要下大功夫。广州粤剧团在改编中直面痛点,在传统唱腔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声乐唱法、在音乐使用上结合时尚元素;剧组在编排中增加了武戏场面,多了一场小旦踩跷;此外,在音乐配器方面,把流行音乐元素与传统戏曲的梆黄相结合,主题曲《剑歌》的编曲则加入了钢琴,使传统老剧唱出了新味道,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表演结束,直到谢幕、散场,许多观众都不愿离开,这就是艺术带给人的心灵震撼。要让古装剧更适应现代审美,与时俱进,不脱离现代人的思想与价值观,才有感染力。

“戏曲进校园,学生进剧场”是剧团一直坚持的理念粤剧团团长吴非凡认为,让孩子成为粤剧艺术的接力者,打开他们的艺术视野,让岭南文化在孩子们中间薪火相传,就是让粤剧焕发活力的最好方式。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老剧是如何唱出新味道的。

北京2022年冬奥会国家跳台滑雪中心,跳台环形顶端、赛道剖面线形和底部看台,与中国传统吉祥物“如意”的S形曲线完美融合,被形象地称为“雪如意”。这一设计(   )

①有机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能够展示文化自信

②坚持联系的观点,促进中华文化回归传统价值

③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④说明意识具有能动性,可以根据需要改变物的客观属性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

①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②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

④要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创新宣传理念、创新运行机制,汇聚更多资源力量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城市有了文化就有了生命。海派文化就是上海勃勃生气和活力的源泉。

海派文化从属于中国古代的江南文化,而渊源于长江流域江浙的古吴越文化。吴越文化是一种水文化,水是流动型的,而非静态型的。大量自南而来的浙江人和自北而来的江苏人,构成上海主要的“移民”群。江浙人是古代吴越人的后裔,继承了吴越文化大胆开放的冒险性格及雄健恢弘的拓边精神。上海开埠后,西方文明在上海首先登陆华夏大地,上海有一个小镇迅速锐变为全国的商业经济中心,中西大汇融的海派文化随之渐趋形成。

上海话是典型海派文化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富有特色的组成部分。某中学学生在以“上海话现状及发展”为主题开展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上海话生存空间正在缩小,尤其是年幼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无论是参与学校的活动还是小朋友间的游戏,都讲普通话,几乎与上海话“绝缘”,甚至已不会讲自己的方言了。

  1. (1) 结合材料,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角度,分析海派文化的形成过程。
  2. (2) 假如你是一名上海学生,联系实际,就如何通过传承上海话来弘扬海派文化提两条建议。
中华民族自古热情好客,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就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走出了一条和平友善的商业贸易、文化交流之路。2017年5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并指出: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向世界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将这条古丝绸之路无限延伸了出去。历史告诉我们,夜郎自大就会固步自封,妄自菲薄又会错失机遇。在习.平主席的倡议下,新一代“丝路人”抱着谦卑的态度,以厚重的“文化自信”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我们要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在走出去中加强中华文明与沿线国家多种文明的交流互鉴。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如何坚持文化自觉与自信?

“月山春晚”特色节目《一个村的集体记忆》,入选2021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月山春晚的品牌效应,促进了庆元的文旅融合,全方位带动了月山村经济发展,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效益,展示了乡村振兴的丽水方案。这说明(   )

①“月山春晚”的发展与月山村的经济发展是同步发展的

②“月山春晚”品牌效应能够转化为月山村的物质财富

③“月山春晚”文化建设对月山村全面振兴有重要意义

④“月山春晚”的发展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③④ D . ②③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劳动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 女各当家”“足蒸暑士气,背灼炎天光”……描述劳动场面,歌颂劳动者的名言佳句大量充斥于古 代诗词歌赋中。劳动创造了生活,创造了历史,没有劳动,一切伟大梦想也就无从谈起。劳动文化 以及其所蕴含的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伟大精神几千年来哺育了勤劳善良的中华民族。

有人认为,在智能化时代,无需倡导劳动教育。这种观点在无形中向学生传递出不正确的 价值观。劳动教育对于人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 从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久”的传统,到现代社会“劳动创造幸福”的箴言,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 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劳动可以树德、增智、 强体、育美,具有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是学生的成长必修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 水平。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全面发展的人。

  1. (1) 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修课。请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加以说明。
  2. (2) 运用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知识,批驳“在智能化时代,无需倡导劳动教育”这一观点。
  3. (3) 某校开展“弘扬劳动精神”主题班会,请你列出两条发言提纲。
“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我国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是闽南群众 联系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重要文化纽带之一。2020 年,中国、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 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申遗成功,以此为契机,两国全方位开展国际间非遗领域的合作, 让文化遗产成为实现人类持久和平的对话资源。这反映出(   )

①申报文化遗产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保护方式的创新是传承文化遗产的前提

③文化遗产在传承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④联合申遗的基础在于社会实践具有共性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③④ D . ②④
2021年6月12日,河南卫视推出端午特别节目《洛神水赋》,其创作灵感来自于曹植的辞赋名篇《洛神赋》,舞者通过水下舞蹈的方式,使作者笔下的神女宛若重生,追忆端午起源的传统文化。该节目惊艳四座,不少观众直呼“爱了”!从《洛神水赋》受热捧中获得的启示是(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文化创新的强大基因

②传统文化的创新要以群众是否热捧为基本标准

③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④主创人员创作灵感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 D . ③④
流动时代,难免在外,但“常回家看看”亦是一份孝心;陌生人前,与人为善,可给保洁大姐、快递小哥一个笑脸;网络世界,慎独慎微,可让虚拟空间更清朗。这意在说明(   )
A . 应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更多地融入现代生活场景 B .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C . 应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D . 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分析说明题

2020年9月10日,由中国传统民间故事“愚公移山”改编的国产动画电影《新愚公移山》上映。影片以《愚公移山》的故事为依托,融合传统文化元素,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融合现代环保理念,以全新视角演绎经典故事,赢得了不少观众的喜爱。中国动画要根植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和情感,讲述生长在我们自己土地上的人物和故事,同时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增强作品的吸引力,推动国漫崛起。

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着力推动国漫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瓷器艺术进入了一个全面繁荣发展新时期,展现出包容性、多样性、科学性的特征。许多新工艺、新材料、新形式、新品种应运而生,蓬勃发展。这对我们再创中华文化辉煌的启示有(   )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再创中华文化辉煌的根本保证

②对传统文化要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③要把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作为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充分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作为文化的主体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④ D . ②③
水下舞蹈《洛神水赋》利用现代科技和运镜,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为观众呈现了一场震撼人心的传统文化美学盛宴。由此可见(   )

①技术创新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实现文化创新应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④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实现创造性转化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③④ D . ②④
端午期间,河南卫视晚会《端午奇妙游》收获了如潮好评。创作团队精心挖掘传统文化和现代表达的契合点,创新形式为传统文化赋能,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传统文化、历史遗存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创作团队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直走在时代前列

②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③全盘继承中华文化,发挥了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④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④ D . ②③
剪纸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各地文化市场瞄准了前人留下的这个文化蛋糕,开发剪纸艺术产业,从静态的剪纸文化之中发掘出文化市场的又一朝阳产业。大力发展剪纸文化产业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②开创了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新局面

③创新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           
④促进传统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

为世界奉献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离不开强大科技实力支撑。实时捕捉、计算机动画(CG)、增强现实(AR)等技术造就了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空灵壮观、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先进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铺就“最快的冰”,国产化的高钒密闭索织出了“坚固的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造就了“智慧的馆”……本届冬奥会一共有212项技术落地应用,其中有33项技术为首次使用。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表示:“科技的潜力令人惊叹,北京冬奥会在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挖掘了这种潜力。”

冬奥会不仅是竞技体育的展示舞台,也是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从场馆设计到冬奥标识,北京冬奥会呈现出鲜明的中国元素、独特的中国气派;闭幕式上,璀璨焰火腾空而起,形成的“天下一家”中英文字样在空中闪耀。当中华文化与奥运文化和合共生,就有了世间美美与共的相遇。

北京冬残奥会是体育盛会,也是弘扬扶残助残美德、推动社会文明友好的盛会。习.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爱传播给更多群众,鼓励更多人加入到扶残助残行列中来”。

  1. (1)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北京冬奥会上创新科技在展现中华文化魅力中的作用。
  2. (2) “当中华文化与奥运文化和合共生,就有了世间美美与共的相遇”,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道理分析这一观点。
  3. (3) “把爱传播给更多群众,鼓励更多人加入到扶残助残行列中来”。请就青少年如何扶残助残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在央视的2022年清明特别节目“古韵新声”中,歌手张含韵演唱了一曲《诗经•郑风•野 有蔓草》,再现2500多年前先秦清甜宜人的春日浪漫,节目播出后得到观众的好评和掌声。 节目的成功(   )

①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②在于其实现了内容和形式创新,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

③借助现代传媒手段,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得以传承创新

④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因,激发观众内心的文化情节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④ D . ②③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2月4曰:“双奥之城”北京迎来历史性时刻,奥林匹克梦想再次在中华大地绽放,一场简约而又精彩、浪漫而又空灵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惊艳了全世界、外国运动员自发拍下动人场面分享在社交平台、国内外媒体纷纷点赞,各国网友针对其中亮点展开热议。

蕴藉先民智慧、中国独有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黄河之水天上来,冰雕五环破冰而出,开幕式有创意、有诗意,中国古诗词得到生动诠释。无论蒲公英漫天飞舞,还是迎客松空中绽放,展现的是科技力量,是匠心独运。特别是以“不点火”代替“点燃”,以“微火”取代熊熊燃烧的大火,彰显了绿色办奥的理念。二十四节气,第24届冬奥会,2月4日开幕,仪式开始时间20:04,运动员入场仪式上中国代表团21时24分入场,这些巧妙构思的背后是温润人心的家国情怀。普通人传递国旗,中国队闪亮登场,心有中国红,每一幕都激动人心当大山里的孩子用童真唱响奥林匹克会歌,人们无法不“破防”。当数十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在《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中并肩前行,人们很难不动容。这是团结之歌,是奥运精神的注脚,是全人类的呼声。

  1. (1)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为什么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可以惊艳全世界。
  2. (2)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成功举办对举办其他文艺活动的启示。
  3. (3) 冬奥会是文化交流传播的平台,请你就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再提出两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