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观察正切曲线,写出满足下列条件的x值的范围. (1)tanx>;(2)tanx≤-1. 答案:解析:(1)在(-,)内满足条件的是<x<. ∴tanx>的x的取值范围是kπ+<x<kπ+,k∈Z.(2)在(-,)内满足条件的是-<x≤-,∴tanx≤-1的x的取值范围为kπ-<x≤kπ-,k∈Z.点评:注意到y=tanx的周期为π,所以先在(-,)内找出适合条件的,再写出通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物质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差异主要体现于二者对物质的不同理解。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精神是统一的,物质第一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而物质主义将物质理解为可感知的事物。唯物主义强调物质是基础,并不否认意识和精神的作用;物质主义截取了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的观点,并将其“扩展”为物质占有的重要性,将哲学对世界的理解简单化为大众在消费中的价值观。因此,唯物主义幸福观和物质主义幸福观具有不同含义。唯物主义的幸福观不等同于物质消费和物质崇拜的物质主义幸福观,前者强调物质是追求幸福的基础,幸福是物质与精神的共同作用,后者是被消费文化推向极致的物质崇拜。二者对物质的根本认识不同,物质主义强调物质的占有和不断更新,而唯物主义强调以物质为本源解释世界。物质主义幸福观完全忽视了唯物主义中对理性和精神世界的思辨,从而抛却了哲学的本性。此外,二者在历史中出现的时间也不同。物质主义幸福观的兴起需要社会经济的大范围繁荣,这种经济条件伴随18世纪工业革命才得以成熟,而唯物主义则是一种哲学本体论,在这个意义上说,唯物主义较物质主义出现早得多。历史上曾相继衍生三种唯物主义,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因辩证唯物主义强调面向“现实生活”和社会历史实践的立场和方法,我们也称为新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正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革命性所在。对物质的占有欲自古有之,但作为社会思潮的物质主义幸福观的兴起,只是在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带来的物质丰富社会中才出现。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基础的重要性,但生活的物化不可取。可以说,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是人在不同时代、不同境域、不同社会的共同追求,是人性的本真表现和哲学的根本任务。幸福生活,体现着人类理性的崇高精神,它始终表现的是“一种针对过去的不满,一种身处现在的应对,一种朝向未来的期待”。因此,不管是物质主义的占有欲,还是经验世界的感官愉悦,它们并不是幸福追寻的根本样态。幸福是人对世界的追问和人对自我的反思,在创造丰富的物质世界同时,幸福始终是一条向着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实践道路,伴随着自我反思和理性思辨。幸福的追寻必然带有实践的色彩,在这个意义上说,幸福不是某种固定状态,而是人实现理想的进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以整体观的实践哲学关注人的社会属性,将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作为终极目标:“幸福就是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实践活动中,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得到的内心的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幸福的追寻只有伴随哲学的思辨特质,才具有指导和批判现实的力量。马克思以哲学的方式关注和把握人的现实世界,这才是实践意义上的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超越物质主义的幸福追寻。(摘编自马妮《超越“物质主义幸福观”的幸福追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唯物主义和物质主义对物质的理解是不同的,前者正确,后者是完全错误的。B.唯物主义比物质主义更重视幸福的基础一物质,并认为幸福还应有精神追求。C.18世纪工业革命使社会经济得以大范围繁荣,从而产生了物质主义幸福观。D.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只有具有指导和批判现实的力量,才有伴随哲学的思辨特质。【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多次运用因果论证的方法,揭示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深刻。B.文章前三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了唯物主义与唯物主义幸福观的特点。C.文章第二、三段开头分别用“因此”“此外”,承上启下,衔接紧凑,层次分明。D.文章第四段引用马克思的话,论证幸福追寻中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平衡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唯物主义承认意识和精神的作用,但不会简单地把大众在消费中的价值观认为是哲学对世界的理解。B.物质主义幸福观与消费文化关系密切,这种幸福观绝对地崇拜物质,认为对物质的占有越多,便越幸福。C.新唯物主义具有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革命性,强调面向现实生活”和社会历史实践的立场和方法,这是它“新”之所在。D.幸福是一种朝向未来的期待,体现着人类理性的崇高精神,而针对过去的不满和身处现实的应对都不是幸福的表现。
数学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