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分解因式:a2﹣1+b2﹣2ab=_____. 答案:【答案】(a﹣b+1)(a﹣b﹣1).【解析】当被分解的式子是四项时,应考虑运用分组分解法进行分解.本题中a2+b2﹣2ab正好符合完全平方公式,应考虑为一组.解:a2﹣1+b2﹣2ab=(a2+b2﹣2ab)﹣1=(a﹣b)2﹣1=(a﹣b+1)(a﹣b﹣1).故答案为:(a﹣b+1)(a﹣b﹣1).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全球气候呈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全球气候呈变暖趋势。20世纪90年代全球极端气象灾害比50年代高出5倍以上,未来全球极端气象灾害可能呈现多发、频发、重发趋势。 研究表明,气温每上升1℃,粮食产量将减少10%。高温条件下作物生育期偏短,生长量减少,可能会抵消全年生长期延长的效果。气温每升高1℃,我国水稻生育期将平均缩短7—8天,冬小麦生育期将平均缩短17天。生育期缩短,减少了作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的时间,果实质量也会下降。 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农业气象灾害、水资源短缺、农业病虫害的发生程度都呈加剧趋势。若多种灾害同时发生或连片发生,将造成粮食生产能力严重降低,减产幅度会进一步加大。同时,气候变化增加了土壤中水份、有机质和氮的流失量,加速了土壤退化和侵蚀,削弱了农业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气温升高,还将导致干旱地区降水量减少,土壤风蚀严重,沿海地区土壤蒸发量增加,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大范围持续性干旱成为农业生产的最严重威胁。我国每年因旱灾平均损失粮食300亿公斤,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总量的60%。上世纪中叶以来,我国农作物干旱受灾面积逐年增加。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已经持续30多年的华北地区干旱问题在未来10多年内仍不会有缓解迹象。同时,南方雨量丰沛地区的季节性干旱也日益凸现。 全球气候变暖也会给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有利因素。高纬度地区热量资源将有所改善,喜温作物界限北移,进一步带动种植业的结构调整。在我国东北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候增暖明显,水稻种植面积得以北扩,以前是水稻种植禁区的伊春、黑河,如今也可以种植水稻。热量条件的改善同时使低温冷害有所减轻,晚熟作物品种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所增加。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特别是中纬度和高原地区作物适宜生长的日期提前,停止生长的日期延后,农业生产潜在的生长季节有所延长,使我国现行的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发生改变,复种指数提高。 总体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下降、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变化也将使世界粮食总产下降、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增大。世界粮食储备水平下降,将加大我国粮食进口的难度,依靠进口来弥补我国粮食产量不足的形势不容乐观。气候变化和气候异常通过影响粮食生产大国和主要粮食进口国的粮食产量变化,进一步影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变化。 (原载《求是》杂志2009年第23期,有删节) 1.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物生育期会缩短,生长量减少,作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的时间也减少了,果实的质量就会下降。 B.我国水稻生育期平均会缩短7—8天,冬小麦生育期平均会缩短17天,这将引发作物种植制度和布局的改变。 C.我国高纬度地区热量资源将有所改善,东北地区的水稻生长界限已北移,边伊春、黑河如今也可以种植水稻。 D.长江以北地区,植物适宜生长的日期提前,停止生长的日期延后,生长期延长使晚熟作物品种的产量有所增加。 2.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象灾害成倍增加,未来还会多发、频发或重发,这就要求农业生态系统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B.我国农业气象灾害、水资源短缺、农业病虫害物发生程度因气候变暖呈现加剧趋势,造成粮食生产能力降低、减产幅度加大。 C.气温升高,将导致干旱地区降水量减少,土壤风蚀严重,沿海地区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农作物产量因土壤退化而减少。 D.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它影响世界粮食总量、世界粮食储备水平,从而间接影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增强农业抵御气候风险的能力,减轻气候变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应成为我国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B.我国应该重点关注北方干旱威胁农业生产的问题,但也不应该忽视南方地区干旱问题,否则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就会越来越严重。 C.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大范围持续性干旱成为农业生产最严重的威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将是减轻干旱威胁的有效手段之一。 D.全球气候变暖会给我国北方地区带来好处,如果再解决了水资源问题,原本在南方生长的农作物就都可以在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种植。
数学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