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灼烧法做“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实验时,须将海带进行灰化 B . 用纸层析法分离铁离子和铜离子时,不能将滤纸条上的试样点浸入展开剂中 C . 将盛有苯酚与水形成的浊液的试管浸泡在80℃热水中一段时间,浊液变澄清 D . 不能将实验室用剩的金属钠块放回原试剂瓶12、(6分)下面对本文理解正确的两项是_________和________。 A、作者通过具体的材料告诉我们,“古典”一词的含义并不确定也无须确定,岁月会将它雕塑得越来越适合于“我们和时尚的口味”。 B、贝多芬对待歌德的态度与柴可夫斯基对待托尔斯泰的态度截然相反,这表明,贝多芬在本质上是古典的音乐家,而柴可夫斯基则已经远离了古典。 C、在作者看来,现代奥运会已经越来越背离了古希腊那种奥运精神,变得越来越世俗,但这并不妨碍它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蓬勃地发展。 D、古典纯净如水,涵养了人类追求古希腊古罗马精神的理想,古典,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正在无可奈何地失去,作者提醒我们正在远离古典,是希望我们能尊重古典。 E、古典排斥浪漫与激情,古典不能有眼泪与倾诉,古典不可以珍惜不可以收藏不可以品味。古典只存在于人类的青春期,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 3、 4、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4分) 记棚民①事    [ 清 ] 梅曾亮② 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③,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④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选自咸丰刻本《柏枧山房全集》) [ 注 ]①棚民,指失去土地的流民。②梅曾亮(1786~1856),清代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③行状:记述其家世和生平的文章。④告讦(jié),告发别人的隐私。 22、(2分)本文第一、第二自然段分别叙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_______的理由。 23、(2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   A、文章客观地摆出了问题,并没有匆忙地下结论,表现了作者立论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B、文章分而后总,结构严谨;文字简洁,意蕴深厚,富有思辩性。    C、尾段“如董公之所忧”,是指不开山容易惹出事故,而开山又易水土流失,紧承上文,文脉相连。    D、本文是一篇经世致用、现实性较强的论文,其论题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24、(4分)文章说“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开垦荒山的“利”与“害”的具体内容。(1)利:_________________;(2)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2分)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4分)梅曾亮是桐城派古文的代表作家之一,谨守其师姚鼐的学问家法――义理、考据、辞章――来为文。所谓的“义理、考据、辞章”,一般认为是鲜明的思想观点、确凿的事实材料、精练的文字表达的综合。以本文为例,从义理、考据、辞章中任选一点来进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文:请以“你,是我的朋友”为题写一篇文章。 (1)文体不限(2)不少于800字。 评卷人 得分 二、名句默写 (每空? 分,共? 分) 6、完成下列名篇名句填空(任选5空)。(5分) (1)借书满架,_____________,冥然兀坐,____________。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岂独伶人也哉! (3)____________________,长安不见使人愁。 (4)长桥卧波,______________?复道行空,_______________? (5)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6)高山仰止,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列诗歌,完成14-16题。(8分)     塞上听吹笛  高适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李益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代灵州治所回乐县别称,因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故称。在唐代,这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李益,中唐诗人。 14、(2分)两首诗都成功地把景色、声音和_______融为一体,具有深刻的意蕴。 15、(2分)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 A、高适前两句的“雪净”、“牧马还”等词语营造了一种边塞诗中常见的的苍凉而和平宁谧的气氛。 B、高适以“梅花何处落”设问,引出由听曲想到故乡的梅花而产生的思乡之情。C、李诗由前三句芦管声的听觉形象引出第四句征人望乡的视觉形象,具有句绝而意不绝的的艺术效果。 D、两首诗中都用了“何处”来表现征人置身边地而产生的迷惘哀怨的心情。 16、(4分)有人评论这两首诗“明月戍楼闻笛赋,一为欢喜一为愁”,请结合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