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酶的特性 知识点题库

在l0℃ (X)、40℃( Y)、80℃( z)条件下,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大小是(   )

A . X >Y>Z B . Z>Y>X C . X>Z>Y D . Y>X>Z

下图表示某反应物剩余量随pH及温度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该酶的最适温度是37℃ B . 随着pH的升高,酶的活性先降低后升高 C . 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最适pH不变 D . 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如图是在最适温度下所测得的麦芽糖被麦芽糖酶分解成葡萄糖的实验结果,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若X代表麦芽糖的量,Y代表葡萄糖生成速率,则b点以后,麦芽糖酶全部参与催化 B . 若X代表麦芽糖的量,Y代表葡萄糖生成速率,则温度上升5℃,b点向左下方移动 C . 若X代表时间,Y代表生成的葡萄糖总量,则b点以后化学反应停止 D . 若X代表时间,Y代表生成的葡萄糖总量,则温度上升5℃,b点向右下方移动
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B . 酶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C . 能够催化脂肪酶水解的酶是脂肪酶 D . 酶的催化效率高是因为其降低活化能的效果显著
如图是研究酶特性的几组实验.①﹣⑤号试管内装有等量的H2O2液,①﹣③号试管处理如图所示.各试管处理后均堵住试管口后轻轻振荡,观察实验现象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记录结果.请回答以下问题:

  1. (1) 若要研究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高低,可选用的实验组合是(填序号),能使木条猛烈燃烧的是号试管,该实验的因变量是: , 无关变量有:
  2. (2) 若要探究酶的活性是否受pH的影响,应再增设④、⑤号试管,请补充下列步骤:

    ④号试管应先加入适量5%的HCl溶液,⑤号试管也要加等量5%的NaOH溶液,然后两试管再加入;④、⑤号试管的温度应控制在

    请预测④、⑤号试管的实验现象: .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3. (3) 另再增设⑥号试管,加入2滴2%的新配制的淀粉酶溶液,发现实验现象与③号基本相同,而与②号不同,这说明酶具有性.
在煮过的和没煮过的马铃薯片上分别滴几滴过氧化氢.在马铃薯片X上出现泡沫,在马铃薯片Y上没有泡沫,以下哪一项是正确的解释?(  )
A . 马铃薯片X是煮过的,因为过氧化氢只影响碳水化合物分解成单糖 B . 马铃薯片X是煮过的,因为没煮过的马铃薯片酶能使过氧化氢不起作用 C . 马铃薯片X是没煮过的,因为过氧化氢分解马铃薯片中的酶 D . 马铃薯片X是没煮过的,因为马铃薯中含有酶,使过氧化氢分解,但酶会在高温中失活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的酶促反应过程,采集到的血液在体外下列温度下凝固最快的是(  )
A . 0℃ B . 15℃ C . 35℃ D . 25℃
图1是H2O2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图2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关于该酶促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温度降低时,e点不移,d点右移 B . H2O2量增加时,e点不移,d点左移 C . pH=c,e点为0 D . pH=a,e点下移,d点左移
盐藻是一种单细胞真核藻类,其鞭毛是由微管蛋白聚合而成的.为研究泛素和蛋白酶体是否参与盐藻鞭毛的解聚过程,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

  1. (1) 借助荧光显微镜,观察到盐藻鞭毛上存在泛素,它是由76个组成的多肽,可与微管蛋白形成泛素化蛋白.

  2. (2) 科研人员检测了不同处理下盐藻鞭毛中泛素化蛋白的含量,其电泳结果如图1.

    (对照组:正常生长状态的盐藻细胞;组装组:鞭毛组装状态的盐藻细胞;解聚组:鞭毛解聚状态的盐藻细胞)


    据图1分析,与对照组相比,鞭毛解聚时细胞内泛素化蛋白含量 , 由此推测,泛素参与了过程.

  3. (3) 进一步用带有荧光的物质检测盐藻蛋白酶体的活性,结果如图2.据图分析,鞭毛解聚组蛋白酶体的活性对照组.

  4. (4) 综合图1和图2说明

  5. (5) 图3为泛素(Ub)作用机理示意图,据图3分析,在多种酶的作用及ATP供能条件下,微管蛋白的断裂,导致鞭毛解聚.

  6. (6) 人体组织细胞中存在多种蛋白质降解途径,请你再举一例: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卢云峰做出一个纳米级小笼子,可把分解酒精的酶(化学本质不是RNA)装入其中,有了这身“防护服”,酶就不怕被消化液分解,可安心分解酒精分子.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 . 该成果中用于分解酒精的酶可能是脂质 B . 纳米级小笼子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被吸收进入血液 C . “防护服”的主要功能是阻碍消化道内蛋白酶的作用 D . 该酶进入人体后能分解人体内无氧呼吸的产物
如图表示人体内某种消化酶在体外最适温度条件下,反应物浓度对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如果在A点时,温度再提高5℃,则反应速率上升 B .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B点时,往反应物中加入少量同样的酶,反应速率不变 C . 在A点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的浓度 D . 在C点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的浓度和酶的浓度
小麦的穗发芽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某地引种的红粒小麦的穗发芽率明显低于当地白粒小麦。为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

分组

红粒管

白粒管

对照管

加样

0.5mL提取液

0.5mL提取液

C

加缓冲液(mL)

1

1

1

加淀粉溶液

1

1

1

37℃保温适当时间,终止酶促反应,冷却至常温,加适量碘液显色。

温,加适量碘液显色。

显色结果

+ + +                   +

+ + + + +

注:“+”数目越多表示蓝色越深

  1. (1) 取穗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的红、白粒小麦种子,分别加蒸馏水研磨、制成提取液(去淀粉),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分组、步骤及结果如下:

    步骤①中加入的C是,步骤②中加缓冲液的目的是控制pH。显色结果表明:淀粉酶活性较低的品种是。据此推测: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芽率越。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缩短/加长)。

  2. (2) 小麦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为进一步探究其活性在穗发芽率差异中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X处理的作用是使。若Ⅰ中两管显色结果无明显差异,且Ⅱ中的显色结果为红粒管颜色显著(深于/浅于)白粒管,则表明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细胞表面积与细胞核大小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B . 细胞外的酶在发挥催化作用后即被降解失活 C . 机体再次感染相同抗原的浆细胞的细胞周期将缩短 D . 人的神经元同时具有控制合成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及血浆蛋白的基因
下列各项描述符合图中变化规律的是(     )

图片_x0020_838563010

A . 适宜条件下,x—氧气的浓度与y—葡萄糖进入细胞的速率的关系 B . 底物浓度足够大时,x—酶的浓度与y—反应速率的关系 C . x细胞分化的过程与y细胞内染色体种类的关系 D . 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时,x—时间与y—种群增长率的关系
下列对实验变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温度和pH是自变量 B . 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中,培养液中的溶氧量是无关变量 C . 在“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促进插条生根的作用”实验中,插条生根数是因变量 D . 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中,原生质层外侧溶液的浓度是无关变量
下列是有关酶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 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时,实验变量包括不同的pH和酶的活性大小 B . 在“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中可通过检测是否有还原性糖产生来说明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 C . 在“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加热、Fe3和过氧化氢酶促使过氧化氢分解的原因都是降低了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活化能 D . 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先将淀粉液与淀粉酶液混合后,再分别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5分钟
为探究酶的相关特性,某班同学开展了一系列实验,下列相关实验设计正确的是(    )
A . 为探究酶的高效性,甲同学用H2O2做底物,一组加H2O2酶,一组不加酶 B . 为探究酶的专一性,乙同学分别用淀粉、蔗糖做底物,均加入淀粉酶,然后用碘-碘化钾溶液进行检测 C . 为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丙同学将H2O2放在不同温度下处理后,再加入H2O2 D . 为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丁同学将肝脏研磨液用不同pH的缓冲液处理后,再加入H2O2
关于高中生物教材中定量测量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仅用血细胞计数板或比浊计能测定活的酵母菌的数量 B . 仅将亚硝酸盐溶液装入比色杯用光电比色法测定OD值 C . 可用标志重捕法统计某一草坪所有地上动物的种群密度 D . 可统计相同时间内收集的气体体积来反映H2O2酶的活性
脲酶是一种催化尿素水解成氨和二氧化碳的酶,具有高度专一性。最早从刀豆中提取并被证明是蛋白质。下列有关脲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能在机体内作为信号分子调节代谢活动 B . 能催化水解的酶是蛋白酶 C . 在细胞内合成,在细胞外无法发挥作用 D . 食用刀豆后,刀豆中的脲酶能催化人体中的尿素水解
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有的酶从食物中获得,有的酶是体内转化而来 B . 酶在代谢中有多种功能 C . 酶只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D . 酶是一种有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