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的创立 知识点题库

孟德斯鸠在评价中国某一制度时指出:“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吏。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经过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该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不包括(    )       

A . 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B . 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 C . 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 D . 使专制集权统治极度膨胀

读图3,对相关朝代的内容描述正确的是

  

A . a、c两朝都是从分裂走向统一,为中国大一统奠定基础 B . b、d两朝都有开创性的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C . b朝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关系融洽 D . c朝宋太祖采取“杯酒释兵权”措施,增强了北宋军力
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关于以下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 . 科举制是唐朝首创 B . 郡县制的基础是宗法制 C . 行省制是目前省级行政单位的雏形 D . 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宋代诗人杨万里说:“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细致、精巧)。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这说明(    )
A . 唐诗影响深远 B . 唐诗取材广泛 C . 科举制促进唐诗的繁荣 D . 唐诗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关于科举制度的影响,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科举考试最大的获益者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 B . 参加科举考试人数众多——科举考试笼络了一大批读书人 C .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是一种较为合理的选官制度 D .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人们普遍重视明经科考试
科举制创立于隋文帝时期。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这是唐玄宗礼部尚书对____的描述( )           
A . 郡县制 B . 科举制 C . 分封制 D . 三省六部制
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政始于( )           
A . 东晋 B . 西晋 C . 南北朝 D . 隋朝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隋唐之前,选官主要凭靠家世背景,世家大族子弟虽无才学,不思进取,照样“坐至公卿”,世代垄断高官显位。”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科举选官的基本原则是,由朝廷设立一些科目,公开竞争,择优录取,……隋的科举制度还处于开创的阶段,大体在隋炀帝时期,……成为国家纯粹按照才学标准选拔文士担任官吏的考试制度。”

──刘宗绪《唐代的选和举》

材料四:(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所说“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请回答科举制正式诞生是在哪位皇帝时?他设置了什么考试科目?
  2. (2) 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选官的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
  3. (3) 材料四反映了科举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谁?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下列对不同朝代科举制度的描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朝是最早设置科举考试的朝代 B . 隋朝发展了科举制度,设置了武举 C . 唐朝科举重视诗赋考核,并开设了进士科 D . 明朝八股取士发挥了学者的真才实学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这是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的描述(    )
A . 行省制 B . 科举制 C . 监察制 D . 三省六部制
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这些受提拔的人主要来源于(    )
A . 开国功臣 B . 皇亲国戚 C . 科举考试 D . 地方推荐
在古代,“状元、榜眼、探花”这些称号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取得( )           
A . 皇帝御赐 B . 九品中正制 C . 科举考试制 D . 察举制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恩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该诗体现了(    )
A . 分封制度的血缘和等级特点 B . 八股取士的腐朽和文化专制 C . 行省制度的首创和高效特点 D . 科举制度的公平和机会均等
材料一:美国大美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回答:

  1. (1) 材料一中所说的考试制度始于何时?在此之前,官员的选拔依据主要是什么?
  2. (2) 你认为科举制度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3. (3) 材料二中,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
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对社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高帝纪下》

材料二:中国古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东晋南朝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材料三:“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元史·地理志》

  1. (1) 材料一所述的历史事件发生于哪个少数民族?据材料一归纳这一改革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简析这一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 (2) 根据表格分析中国古代统治阶层中出现的重要趋势,结合所学说明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政治原因。
  3. (3) 材料三中“自封建变为郡县”指的是什么?为加强对超越“汉、隋、唐、宋”幅员辽阔疆域的有效治理,元朝统治者设置了相应的机构进行管理。请你举1例说明。
如图是某学习主题的诗句摘抄笔记。其主题是( ) 

 

A . 百家争鸣 B . 佛教传播 C . 开元盛世 D . 科举制度
“它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           
A . 可以推动教育发展 B . 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C . 能够防止政权覆灭 D . 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隋唐到宋元时期是中国的繁盛时期。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制度篇】

材料一: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有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文学篇】材料二:生活于两宋之交的女词人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南宋辛弃疾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

【经济篇】材料三: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那时候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外交篇】材料四:

【商贸篇】

材料五:据记载:北宋首都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之千万,骇人听闻”。——《东京梦华录》卷二

  1.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制度?是哪一朝代开始创立的?
  2. (2) 除材料二中所述词人外,请再写出一位宋代开创豪放词风的词人?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总结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4. (4) 根据材料四,分别填写出A、B、C的内容。
  5. (5) 材料五描写了北宋都城开封大都市商业繁荣的景象,请你再分别列举唐、南宋、元朝时当时在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名称。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忆昔》

  1. (1) 分别写出图1中都城A和图2工具的名称。 
  2. (2) 唐太宗的"英雄入吾彀中”是靠哪一制度保证的?该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3. (3) 材料三记述的是唐朝哪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指的是什么?
  4. (4) 依据上述材料中的相关史实,说明“唐朝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