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知识点题库

美国、俄罗斯(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是当今世界上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两个大国。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活动主题:走进美俄天地

步骤一    解读材料,走进历史

美俄关系一直是世界大国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他们曾经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美洲的古巴、亚洲的阿富汗都留下了他们争霸的痕迹。也许在《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的漫画中,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美国如愿以偿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然而,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也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军事实力的强大,仍使俄国成为牵制美国的重要力量。

步骤二    画面回放,再现历史

步骤三  关注现实,展望未来

  1. (1) “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是在什么时候?

  2. (2) “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他们正式成为仇者的标志是什么?

  3. (3) “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最终的结局是什么?

  4. (4) 图1、图2再现了北约与华约两大组织建立的场景,这两大组织的建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 (5) 从图3到图4中你能获取美苏争霸的什么信息?并再举出两例。

  6. (6) 让历史告诉未来,请你就美俄关系的发展前景发表你的见解。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美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她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 . 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 . 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 . 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 . 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如图所示两幅漫画折射出二战后美国与西欧关系的变化。有关二战后西欧与美国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关系变化开始于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

②西欧对美国从“依附关系”过渡为“伙伴关系”

③美国经济“滞胀”不得已调整美欧关系

④马歇尔计划和欧共体成立增强了西欧竞争力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有人说在日本崛起过程中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现代化历程,一次来自内部自发,一次来自于外部强力。其中,与第二次密切相关的是(  )

A . 列强战舰厉兵秣马逼迫开关 B . 中国是列强全球扩张主方向 C . 美国对日从打压削弱到扶植 D . 计划经济体制在欧亚的延伸
马歇尔计划要求受援助的欧洲国家应建立共同市场。1948年,有16国参与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成立,1950年,欧洲支付同盟成立。这说明马歇尔计划(    )

A . 促进了西欧一体化进程 B . 促成了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实现 C . 缓解了欧洲的经济困难 D . 实现了美国对苏联的经济封锁
从1949年苏联第一次在联合国要求恢复新中国的合法席位到1971年的20多年间,苏联对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态度也经历了从坚定、毫无保留的支持,到支持但不再提案,再到只支持、不发言、不提案三次不同的转变。这表明(    )

A . 苏联态度的转变与中美关系变化密切相关 B . 中苏关系恶化使苏联的态度发生根本转变 C . 苏联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中苏关系发展状况 D . 苏联对华政策中的利己主义倾向日趋明显
有学者说:“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象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
A . 全球剧变引起世人忧虑 B . 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C . 国家之间对抗日益激烈 D . 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下图是一幅关于冷战的政治讽刺漫画,结合所学判断,对这幅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A . 两极格局制止了局部战争爆发 B . 核竞赛不断激化美苏两国矛盾 C . 经济全球化冲破两极格局僵局 D . “冷战”造成核恐怖下的平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现实主义产生于冷战早期,但被诸如肯尼思华尔兹这样的新现实主义者所继承和发展,现实主义强调国家间的关系,认为美国和苏联在两极格局中的政治和军事支配地位以及所谓的力量均势是保持体系稳定的有效力量。多元论产生于70年代的经济多极世界,它强调跨国进程尤其是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上升,美苏双边关系及与其相关的军事、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在下降,以及主要系统力量的相互依赖性。

——(英)理查德·克罗卡特《50年战争》

请根据材料,提炼关于战后国际关系的论题,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要求:论题明确,论据合理充分,逻辑清晰)

1986年,法国哲学家雷吉斯•德布雷说:“摇滚乐、影像、蓝色牛仔裤、快餐、新闻网络与电视卫星所蕴藏的力量,比整个苏联红军的力量都大”。这主要体现了(  )
A . 苏联在社会生活领域落后于美国 B . 科学技术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交融 C . 价值观冲突成为冷战的主要表现 D . 文化渗透成为“和平演变”的重要手段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使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些“变化”包括(  )

①欧洲主宰世界的时代终结 ②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③美苏成为世界的两大强国 ④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观点:二战后的世界格局经历了从两极格局形成到瓦解的过程。在当今世界,多极化成为世界历史发展趋势。请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二战后从两极格局形成,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最终到九十年代两级格局瓦解的发展演变历程及其影响。(要求:论述要有正确的时空观念,要有史实,应简要说明每一阶段国际格局变动的基本情况和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长城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这些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交汇和交界的地区、长城往往就出现在那些文化梯度最大的自然过渡地区:在北方,长城是我国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过渡的交界地区,南方长城建筑在云贵高原边缘,是历史上“生苗”和“熟苗”的分界。……北方长城是“牛文化”和“马文化”这两种异质文化在中华大地上长期冲突的结晶,南方长城是汉文化和苗文化长达数千年矛盾冲突的结果。……由于它的封锁和阻隔作用,使长城两边文化差异并在一定时期内更加明显,特色更加显著,比如“生苗”区使用苗语,而“熟苗”区则用汉语交流。……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交流不是山川湖海所能阻隔,也不是长城兵营所能分隔的,凤凰作为历史上的边疆重镇和大湘西的统治中心,成为了汉文化、苗文化和土家文化融合的交点,正是这种民族文化融合的魅力,造就了今天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摘编自王亚力《从南方长城看长城文化》

材料二: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其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的居民逃往西柏林。1989年11月9日晚柏林墙在民主德国居民的压力下被迫开放。1990年6月,民主德国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并入联邦德国,东西柏林的道路、铁道及桥梁在围墙倒塌后迅速接连在一起。

材料三:2006年,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授权修建美墨边境墙的法案,到2009年1月为止,已经完成580英里,只剩120英里待修。特朗普以继续修墙为主打竞选口号赢得大选,成为美国第45任总统。2019年2月21日,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宣布,美国联邦政府当天启动了美墨边境墙的修建工程。

  1. (1) 据材料一归纳王亚力关于中国长城的基本观点。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柏林墙拆除带来的影响。据材料三简要概括特朗普政府重启修建美墨边境墙工程的原因。
  3. (3)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城墙”现象的认识。
下图是冷战时期的一幅漫画《肯尼迪对赫鲁晓夫说:咱们给这玩意加把锁吧!》。该漫画表明美苏(    )

A . 根本利益基本趋向一致 B . 力图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C . 敌对意识逐渐走向淡化 D . 企图共同主宰世界秩序
下图为苏联漫画家创作的一幅讽刺漫画(图中下方人物代表美国政府)。漫画作者意在说明(   )

A . 美国意欲利用欧洲遏制苏联 B . 美苏加紧对中间地带的争夺 C . 美国未能有效缓和其社会危机 D . 美苏意识形态之争渐趋常态化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下列各项,属于当时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是(   )
A . 不结盟运动兴起 B . 华沙条约组织建立 C . 马歇尔计划实施 D . 欧洲联盟成立
英国学者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
A . 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 . 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 . 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D . 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二战结束后,美苏之间的冷战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下列文件内容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②由于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从而加深新战争的危险,爱好和平的欧洲国家必须采取必要步骤以保障自己的安全和维护欧洲和平   
③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④无论是通过直接侵略还是间接侵略,将极权主义政权强加给自由国家人民,都破坏了国家和平的基础,从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

A . ①②③④ B . ③②④① C . ③①④② D . ③④①②
材料: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了美国对联合国热不了亦冷不得的关系模式。联合国建立之初,美国上上下下充满了理想主义的乐观情绪。杜鲁门总统强调,它不是可能而是肯定会造就未来的和平。按《费城调查者》的观点,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历史上最强有力的防止战争的机构”。此后到60年代初,有人称这段时间的联大为美国的“表决机器”。到了80年代,华盛顿的倾向是把联合国看作捕蝇草,认为接近它必须小心,也许最好是敬而远之。国务院的流行观点是:在联合国美国应当尽可能少地提创议,因为从那里是不可能指望得到好处的。

--李少军《评美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进程》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建立之初美国乐观情绪的由来。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影响美国对联合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1947年5月,杜鲁门主义正式实施,美国先后向希腊、土耳其提供了7亿多美元的军事援助。1948年4月,马歇尔计划开始执行,美国共向西欧国家提供了总额为132亿美元的援助。这两次行动反映出美国(   )
A . 力图遏制共产主义影响 B . 推动了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 C . 企图打破雅尔塔体系 D . 主要以战争和经济手段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