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知识点题库

改错题。
1、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商朝的四羊方尊。
2、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楚庄王。
3、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上中下的顺序排列,东边的是秦国。
4、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30年。
5、秦汉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是指云冈石窟。

改革是强国富民之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

原文大意:治理天下的方法不是一样的,管理国家不一定效法古代。所以商汤武王不遵循古代方法而能够称王,夏朝不改变礼教而灭亡,与古代管理国家相反方法的不可以否定,而遵循古代礼教的不值得称道赞扬。

材料二:“秦孝公任用卫鞅,坏井田、开阡陌,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引自《汉书》

材料三:“努力种田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立下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封爵、授田、财宅,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的特权。”

──引自岳麓书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下表为鲜卑姓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贺赖

丘穆陵

独孤

步六孤

贺楼

材料五:《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诸北俗,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原文大意:今日起要停用鲜卑语,全部改讲汉语。30岁以上的人,习惯已久,一时很难改过来,30岁以下,在朝廷做官的,必须改,故意违反此令,要降爵罢官。

  1. (1) 材料一中的“卫鞅”指的是谁?

  2. (2) 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变法的内容(不得照抄原文)

  3. (3) 在当时的背景下,秦国的贵族、平民各自对变法持何种态度?请说明理由。

  4. (4) 卫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评判的标准是什么?

  5. (5) 材料四,材料五体现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

  6. (6) 这次改革有何历史影响?

下列是一个描写公元前350年生活在关中地区的某人发迹故事,你认为哪个是不可能的(    )

A . 他在一次战争中杀敌有功,得到了几十亩土地的赏赐 B . 几年后,辛勤耕种这些土地,因粮食喜获丰收,政府免除了他的徭役 C . 接着,他用卖粮食得来的钱,又添置了几十亩土地,成了小地主 D . 四十五岁后他卖掉所有土地去经商,得到政府的奖励,后来成为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战国初年,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秦晋赵魏韩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是对哪一工程的评价(    )
A . 都江堰 B . 长城 C . 大运河 D . 赵州桥
战国七雄韩、赵、魏的前身是(    )
A . 鲁国 B . 晋国 C . 齐国 D . 秦国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准许土地买卖。”

――引自《汉书》

材料二:“努力种田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立下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封爵、授田、赐宅,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的特权。“

——引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

——引自李斯《谏逐客书》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不得摘抄原文)
  2. (2) 在当时的背景下,秦国的旧贵族、新兴地主阶级对商鞅变法各持何种态度?
  3. (3) 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根据材料三,谈谈商鞅变法有哪些历史作用?
下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是,②是,③是,④是

秦孝公即位时,秦国“兵弱”,而商鞅变法后,秦人“勇于公战”。这是因为变法(    )
A . 奖励耕织 B . 推行县制 C . 奖励军功 D .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主要原因是(    )
A . 实行变法 B . 更多使用铁制家具 C . 牛耕得到推广 D . 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走近遗迹,触摸历史,历史遗迹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广东省龙川县境内发现了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大量陶器和石锛、石斧、石锥、石锤等石器,还有众多的纺轮、石镞等磨制石器,制作精良,专家称该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纺织厂”。

——广州文史网

材料二: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上的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号称“华夏第一陵”,陵园里的轩辕庙是祭祀轩辕黄帝的正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装饰精致华丽。

——百度百科

材料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栎阳城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境内,是秦献公至孝公时期(孝公于公元前350年迁都成阳)、汉刘邦初期的都城,是西安附近秦成阳、汉长安外的第三座秦汉都城。有居住及作坊、水井等遗址15处。

——中国考古网

材料四: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的司马迁祠,是为纪念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而建的祠墓。坐落在陕西省韩城市韩奕坡悬崖上。

——陕西旅游网

  1. (1) 结合材料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哪一原始居民也掌握了纺织和制衣的技术。为了适应黄河流域的气候,这一原始居民的房屋是什么样式的?他们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2. (2)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轩辕庙正殿如果要挂一个牌匾,你认为上面应该书写什么内容。和轩辕黄帝同一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还有谁?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推断,栎阳城是不是商鞅第一次变法时的秦都。你的依据是什么?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4. (4)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司马迁生活在哪一历史时期?其代表作是什么?这一代表作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5. (5) 根据对本题的探究,归纳出一种学习历史的方法。
中国有许多成语典故出自历史,如“卧薪尝胆”与吴越争霸有关。与“纸上谈兵”这一成语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马陵之战 B . 桂陵之战 C . 城濮之战 D . 长平之战
战国时期变法最彻底的是国的商鞅变法。公元前年,秦朝建立。
下列哪一幅图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
A . 图片_x0020_7314402 B . 图片_x0020_104299476 C . 图片_x0020_100006 D . 图片_x0020_100007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化水害为水利的跨世纪工程,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兴建的下列工程中,具有同样性质的一项是(    )
A . 都江堰 B . 长城 C . 灵渠 D . 大禹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片_x0020_1619679394

材料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1. (1) 材料一中图是战国秦国哪项水利工程?它由谁主持修建的?
  2. (2) 说说这项工程有何用途?
  3. (3) 这项工程直到今天依然造福于人民要完全归功于历代人们的维护,说说你的好主意,看看如何更合理地保护和使用好它?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修筑的灵渠是名闻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 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故汤武不循(遵循)古而王,夏殷不易(改变)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

变法之令。﹣﹣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这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材料三: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魏主要求南迁的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北师大版教材

  1. (1) 材料一中卫鞅还有一个名字叫什么?他的理论属于哪家学派的思想?
  2. (2) 材料一中的“魏主”是谁?材料描绘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3. (3) 材料三中魏主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把都城从平城迁到什么地方?这场改革有何历史作用?
  4. (4) 中国古代这两次成功的改革,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近年来,某县教育主管部门大力倡导经典诵读。其中“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引自《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   )
A . 齐、楚、燕、秦、赵、魏、韩 B . 楚、秦、赵、宋、魏、齐、韩 C . 晋、楚、齐、燕、韩、魏、赵 D . 吴、楚、秦、燕、赵、魏、齐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与“民勇于公战”相关的措施是(    )
A . 禁止私斗 B . 鼓励耕织 C . 改革户籍制度 D . 奖励军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