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庄子》选读 知识点题库

下列成语中划线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追逐北    ②图匕见    ③以继日    ④不之地    ⑤牛充栋

⑥狼吞咽    ⑦集响应    ⑧征北战    ⑨鱼落雁    ⑩不下问

A . 使动用法:②③⑤ B . 名词用作状语:⑥⑦⑧ C . 意动用法:③④⑩ D . 名词用作动词:①④⑤
下列划线词语不都是古今义的一项是(    )
A . 夫人之力不及此    今行而无信 B . 愿大王少假借之      终已不顾 C . 秦军旦暮渡易水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 . 行李之往来          将军岂有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迪,临川南城人也。少居山谷,有膂力,能挽强弩,以弋猎为事。侯景之乱,迪宗人周续起兵于临川,梁始兴王萧毅以郡让续,迪召募乡人从之,每战必勇冠众军。续所部渠帅,皆郡中豪族,稍骄横,续颇禁之,渠帅等并怨望,乃相率杀续,推迪为主,迪乃据有临川之地,筑城于工塘。周文育之讨萧勃也,迪按甲保境,以观成败。文育使长史陆山才说迪,迪乃大出粮饷,以资文育。勃平,以功加振远将军,迁江州刺史。

    高祖受禅,王琳东下,迪欲自据南川,乃总召所部八郡守宰结盟,声言入赴,朝廷恐其为变,因厚慰抚之。世祖嗣位,进号安南将军。熊昙朗之反也,迪与周敷、黄法抃等率兵共围昙朗,屠之,尽有其众。王琳败后,世祖征迪出镇湓城,又征其子入朝,迪趑趄顾望,并不至。豫章太守周敷本属于迪。至是与黄法抃率其所部诣阙,世祖录其破熊昙朗之功,并加官赏,迪闻之,甚不平,乃阴与留异相结。及王师讨异,迪疑惧不自安,乃使其弟方兴率兵袭周敷,敷与战,破之。天嘉三年春,世祖乃下诏赦南川士民为迪所诖误者,使江州刺史吴明彻都督众军,与高州刺史黄法抃、豫章太守周敷讨迪。

    初,侯景之乱也,百姓皆弃本业,群聚为盗,唯迪所部,独不侵扰,并分给田畴,督其耕作,民下肆业,各有赢储,政教严明,征敛必至,余郡乏绝者,皆仰以取给。迪性质朴,不事威仪,然轻财好施,凡所周赡,毫厘必钧,讷于言语,而襟怀信实,临川人皆德之。至是并共藏匿,虽加诛戮,无肯言者。世祖遣都督程灵洗击破之,迪又与十余人窜于山穴中。日月转久相随者亦稍苦之后遣人潜出临川郡市鱼鲑足痛舍于邑子邑子告临川太守骆牙牙执之令取迪自效。因使腹心勇士随入山中,诱迪出猎,伏兵于道傍,斩之,传首京都。

(选自《陈书•周迪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日月转久/相随者亦稍苦之/后遣人潜出/临川郡市鱼鲑/足痛/舍于邑子/邑子告临川太守骆牙/牙执之令/取迪自效 B . 日月转久/相随者/亦稍苦之/后遣人潜出临川郡市鱼鲑/足痛/舍于邑子/邑子告临川太守骆牙/牙执之令/取迪自效 C . 日月转久/相随者亦稍苦之/后遣人潜出/临川郡市鱼鲑/足痛/舍于邑子/邑子告临川太守骆牙/牙执之/令取迪自效 D . 日月转久/相随者亦稍苦之/后遣人潜出临川郡市鱼鲑/足痛/舍于邑子/邑子告临川太守骆牙/牙执之/令取迪自效
  2. (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受禅”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B .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一般奉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 C . “阙”是指古代王宫祠庙门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诣阙”指赴朝堂或指赴京都。 D . “王师”指天子的军队、国家的军队。如“王师北定中原日”中“王师”。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周迪作战勇敢,被拥为主。侯景叛乱时,周迪跟随周续作战,每次战斗必定勇冠三军;后周续对部下严加约束,被部下怨恨而杀,大家推举周迪为主。 B . 周迪明辨局势,受到封赏。周文育讨伐萧勃时,周迪按兵不动观望成败;后来周迪主动提供大量粮饷来资助周文育,平定萧勃后他因功加封为振远将军。 C . 周迪心有不平,怒而反叛。世祖因周敷、黄法抃等打败熊昙朗的功劳,对他们升官赐赏,周迪知道后甚感不平,就和留异勾结,并派弟弟领军袭击了周敷。 D . 周迪体恤民情,受民保护。侯景叛乱时,周迪保境安民,政教十分严明;世祖讨伐周迪时,百姓感念其德,虽遭诛戮,也无人说出他的踪迹。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轻财好施,凡所周赡,毫厘必钧,讷于言语,而襟怀信实,临川人皆德之。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应的题。

孟子将朝王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孟子堂兄弟,跟孟子学习)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教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记·曲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①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地丑德齐,意为“地相等,德相齐”。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B . 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C . 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D . 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 . “尧舜”是唐尧和虞舜的并称,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古史传说中的圣明君主。舜将自己的首领位置传给尧。 C . “大伦”即伦常大道,指古代统治阶级所规定的关于君臣、父子关系的行为准则。 D . 《礼记·曲礼》:“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唯”和“诺”都表示应答,急时用“唯”,缓时用“诺”。“父召,无诺”的意思是说,听到父亲叫,不等说“诺”就要起身。
  3.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本文的标题是“孟子将朝王”,它与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样,均是以首句做标题。“孟子将朝王”也是行文的线索。 B . 在景子看,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 C . 本文的可读性强,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且融叙事与说理为一体。 D . 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轻慢臣子的年龄和道德,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挟飞仙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          苟非吾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B . 当其欣所遇,暂得于己          月出东山之上 C . 犹不能不之兴怀                挟飞仙遨游 D .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2. (2) 下列句子中,对划线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孔子登东山而鲁,登泰山而天下       ②鱼虾而麋鹿      ③越国以远   

    ④顺流而也      ⑤掠予舟而西也       ⑥甚者其肤以验其生枯     ⑦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黔首      ⑧其进愈难,而其愈奇      ⑨西望夏口

    A . ①⑦⑧/②③/④⑤/⑥/⑨ B . ①⑦/②③/④⑤⑥/⑧/⑨ C . ①⑦⑧/②③/④⑤⑥/⑨ D . ①⑦/②③⑨/④⑤/⑥/⑧
  3. (3) 下列句子中,按文言句式特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②大王来何操?     ③而今安在哉?

    ④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⑤何为其然也?      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⑦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⑧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 . ①④/②③⑤/⑦⑧/⑥⑨ B . ①④/②③/⑤⑥/⑦⑧⑨ C . ①④⑨/②③/⑤⑥/⑦⑧ D . ①④⑨/②③⑤/⑥/⑦⑧
  4. (4) 下列句子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B . 古人纪年有王公年次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等,“壬戌”是用的干支纪年法,指的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元丰五年”则是用的年号纪年法。 C . 古人常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阴历每月初一称“晦”,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月末那天称“朔”。 D .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斗牛,即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哀公命席,问于孔子,曰:“敢问儒行。”孔子对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居处齐难①,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②;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③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其特立有如此者。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④;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

(选自《礼记》)

注释:①齐难(zhāi nán):庄重恭敬的意思。②和:舒适。③沮:恐吓。④干橹:盾牌。

(二)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礼焉,路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

    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①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

    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

    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

    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选自《孔子家语》)

  1. (1) 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死以有待也           爱:吝惜 B . 儒有之以货财           委:推托 C . 子贡以所货             赍:携带 D . 穷改乎                 节:操守
  2. (2) 材料(一)中谈到儒者“言必先信”,下列语句与之不符的一项是(   )
    A .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B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C .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论语•公冶长》) D . 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
  3. (3)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

  4. (4) 根据材料(二),完成以下题目。

    ①材料(二)结尾“二三子由此乃服之”一句中的“之”,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依据原文简要说明理由。

    ②材料(二)中有“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请你结合材料(一)中的语句,从儒者人格的角度简要评析孔子的上述行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傅祗,字子庄,性至孝,早知名,以才识明练称。武帝始建东宫,起家太子舍人,累迁散骑黄门郎,赐关内侯。母忧去职。服终,为荥阳太守。自魏黄初大水之后,河济泛溢。祗乃造沈莱堰,至今兖、豫无水患,百姓为立碑颂焉。及帝崩,梓宫在殡,而太傅杨骏辅政 , 欲悦众心,议普进封爵。祗与骏书曰:“未有帝王始崩,臣下论功者也。”骏不从。入为侍中。时将诛骏,而骏不之知。祗侍骏坐,而云龙门闭,内外不通。祗请与尚书武茂听国家消息,揖而下阶。茂犹坐,祗顾曰:“君非天子臣邪!今内外隔绝,不知国家所在,何得安坐!茂乃惊起。骏既伏诛裴楷息瓒骏之婿也为乱兵所害尚书左仆射荀恺与楷不平因奏楷是骏亲收付廷尉祗证楷无罪,有诏赦之,时又收骏官属,祗复启曰:“昔鲁芝为曹爽司马,斩关出赴爽,宣帝义之,尚迁青州刺史。骏之僚佐不可加罚。”诏又赦之。祗多所维正皆如此。氐人齐万年举兵反,以祗为行安西军司,加常侍,率安西将军夏侯骏讨平之。迁卫尉,以风疾逊位,就拜常侍 , 食卿禄秩,赐钱及床帐等。及赵王伦辅政,以为中书监,常侍如故,以镇众心。祗辞之以疾,伦遣御史舆祗就职。王戎、陈准等相与言曰:“傅公在事,吾属无忧矣。”其为物所倚信如此。大将军苟唏表请迁都,使祗出诣河阴,修理舟楫,为水行之备。及洛阳陷没,遂共建行台,推祗为盟主,以司徒、持节、大都督诸军事传檄四方,遣子宣将公主与尚书令和郁赴告方伯征义兵,祗自屯盟津小城,宣弟畅行河阴令,以待宣。祗以暴疾 , 时年六十九。祗自以义诚不终,力疾手笔敕厉其二子宣、畅,辞旨深切,览者莫不感激慷慨。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七》)

  1. (1)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骏既伏诛裴楷/息瓒/骏之婿也/为乱兵所害/尚书左仆射荀恺与楷不平/因奏楷是骏亲/收付廷尉/ B . 骏既伏诛/裴楷息瓒/骏之婿也/为乱兵所害/尚书左仆射荀恺与楷不平/因奏/楷是骏亲/收付廷尉/ C . 骏既伏诛/裴楷息瓒/骏之婿也/为乱兵所害/尚书左仆射荀恺与楷不平/因奏楷是骏亲/收付廷尉/ D . 骏既伏诛裴楷/息瓒/骏之婿也/为乱兵所害/尚书左仆射荀恺与楷不平/因奏/楷是骏亲/收付廷尉/
  2. (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爵位是君主时代君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通常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B . 辅政,指新君即位时因患疾病由他人辅佐理政,辅政者一般是宗室诸王或权臣。 C . 常侍,是中常侍的简称,为皇帝侍从,其职责是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D . 古人对死各有称谓,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傅祗兴修水利,造福百姓。他担任荥阳太守,主持建造沈莱堰,解决了兖州、豫州两地黄河泛滥的问题,百姓立碑称颂。 B . 傅祗不畏权贵,维护道义。太傅杨骏在皇帝去世后进封众人官爵,他致信反对;杨骏被杀后,他仗义执言,朝廷最终赦免了受牵连的官员。 C . 傅祗临危受命,讨平叛军。氐族首领齐万年举兵反叛,傅祗代理安西军司一职,加封常侍,率领安西将军夏侯骏出兵讨伐,平定了叛乱。 D . 傅祗为时倚信,屡受重用。司马伦辅政,为了安抚其他大臣,任命傅祗为卫尉。傅祗以患风疾为由推辞,司马伦派人用车接他上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非天子臣邪!今内外隔绝,不知国家所在,何得安坐!(5分)

    ②王戎、陈准等相与言曰:“傅公在事,吾属无忧矣。”其为物所倚信如此。(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 ,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节选自《五人墓碑记》)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旦抵罪                         抵罪:因犯罪而受相应的惩罚。 B . 狂不知所之者                   佯:假装。 C .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于朝廷        暴:显露。 D . 安能豪杰之流                   屈:委屈。
  2. (2) 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斯固百世遇也

    A . 申之以孝悌 B . 冰,水为而寒于水 C . 夫晋,何厌 D . 不知日
  3. (3) 下列对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将“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与五人的英勇牺牲对比,歌颂五人的高尚人格。 B . “拜且泣”“扼腕墓道”写出了四方之士在蓼洲周公墓前的悲慨、景仰之情。 C . 最后点明五人之死的意义,指出平民百姓也能对国家的兴亡产生重大作用。 D . 议论、记叙与抒情有机结合,事约理明,情感充沛,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 何以吾国 B . 榆枋而止 C . 稍稍宾客其父 D . 未有义而其君者也
阅读

    完颜陈和尚,丰州人,系出萧王诸孙。贞祐中,陈和尚年二十余,为北兵所掠,大帅甚爱之,置帐下。时陈和尚母留丰州,从兄斜烈事之甚谨。陈和尚在北岁余,托以省母,乞还。大帅以卒监之至丰,乃与斜烈劫杀监卒。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陈和尚天资高明,雅好文史,人以秀才目之。正大二年,斜烈落帅职,例为总领,屯方城。陈和尚随以往,凡兄军中事皆预知之。斜烈时在病,军中李太和者,与方城镇防军葛宜翁相殴,诉于陈和尚,宜翁事不直,即量笞之。宜翁素凶悍,耻以理屈受杖,竟郁郁以死,留语其妻,必报陈和尚。妻讼陈和尚以私念侵官,故杀其夫,诉于台省。以故陈和尚系狱。议者疑陈和尚倚兵阃之重,必横恣违法,当以大辟。奏上,久不能决。未几,斜烈卒。上闻,始驰赦陈和尚,曰: “有司奏汝以私念杀人。今以汝兄故,曲法赦汝,天下必有议我者。汝奋发立功名,始以我为不妄赦矣。”陈和尚且泣且拜,不能出一言为谢。乃以白衣领紫微军都统,逾年转忠孝军提控。五年,北兵入大昌原,平章合达问谁可为前锋者,陈和尚出应命。先已沐浴易衣,若将就木然者,擐甲上马不反顾。是日,以四百骑破八千众,名动天下。六年,有卫州之胜。八年,有倒回谷之胜。九年正月,三峰山之败,走钧州。城破,大兵入,即纵军巷战。陈和尚趋避隐处,杀掠稍定乃出,自言曰:“我金国大将,欲见白事。”兵士以数骑夹之,诣行帐前。时欲其降,斫足胫折不为屈,豁口吻至耳,噀血而呼,至死不绝,时年四十一。是年六月,诏赠镇南军节度使,勒石纪其忠烈。

(摘编自《金史•忠义传》)

(注)①北兵:蒙古兵。②宣宗:金朝第八位皇帝,1213年至1224年在位。1234年金朝灭亡。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 B .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 C .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 D .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兄,指父亲的亲兄弟即自己的伯父、叔父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也称“从父兄”,现在一般称“堂兄”。 B . 台省,汉朝的尚书台、三国魏的中书省,都是代表皇帝发布政令的中枢机关,后因以“台省”指政府的中央机构。 C . 白衣,犹“布衣”“乌衣”,古代平民穿的衣服。后世以此借指平民,亦用来指代无功名或无官职的读书人。 D . 勒石,刻石记功,亦指立碑。此典故出自《后汉书》“勒石燕然”,当时东汉窦宪破北匈奴后,封燕然山,刻石记功。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陈和尚出身高贵,天资聪颖。他是金朝贵族,身为武将而有才名,雅好读书,颇受时人称赞。 B . 陈和尚善于应变,处事灵活。他被蒙古兵俘虏后,虽受赏识,但以探望母亲为借口回到丰州。 C . 陈和尚守法不阿,性情刚烈。他因误判葛宜翁案而银铛入狱,但内心坦然,坚信自己清白无辜。 D . 陈和尚能征善战,忠心报国。他屡破蒙军,“力挽大厦之将倾”,功绩显赫,终于壮烈殉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议者疑陈和尚倚兵阖之重,必横恣违法,当以大辟。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安帝雅闻衡术学

A .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 B . 留侯张良 C . 大将军邓骘其才 D . 天下承平日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徒为上郡太守。后广为边郡太守,徒上郡。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令诸骑曰:“前!”前来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按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幕,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武帝立,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晚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减)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B .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C .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D .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良家子:汉时指从军不在七科谪内者或非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 B . 骑郎将:也称郎中骑将,西汉置,郎中有车、户、骑三将,秩皆比千石。 C . 典属国:典,仪式;“典属国”即负责与附属国外交事务的官员,秩二千石。 D . 转:迁官转任。与“迁”“调”“徙”一样都有“调动官职”的意思。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李广擅长骑射,屡立战功。因家传射技非凡,他既能在萧关与匈奴的对战中杀敌众多,也能在追敌时精准射杀。 B . 李广恃才自负,不顾安危。因相信自己才气无双,骁勇能战,他多次与匈奴作战,引发他人对其生命安全的担忧。 C . 李广智勇双全,处乱不惊。面对匈奴数千骑兵,他大胆冷静地命令士卒下马解鞍,制造诱敌假象,成功吓退敌兵。 D . 李广随机应变,巧妙脱身。虽被胡骑捉拿,却以假死迷惑敌人,使其放松警惕,而他伺机而动,抢得胡马迅速逃脱。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②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 . 顺流而 B . 彭殇为妄作 C . 幽壑之潜蛟 D . 侣鱼虾而麋鹿
文言文阅读

安石本楚士,未知名于中朝,以韩、吕二族为巨室,欲借以取重。乃深与韩绛、绛弟维及吕公著交,三人更称扬之,名始盛。神宗在颖邸 , 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常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今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御史中丞吕诲论安石过失十事,帝为出诲,安石荐吕公著代之。韩琦谏疏至,帝感悟,欲从之,安石求去。司马光答诏,有“士夫沸腾,黎民骚动”之语,安石怒,抗章自辩,帝为巽辞谢,令吕惠卿谕旨,韩绛又劝帝留之。安石入谢,因为上言中外大臣、从官、台谏、朝士朋比之情,且曰:“陛下欲以先王之正道胜天下流俗,故与天下流俗相为重轻,流俗权重,则天下之人归流俗;陛下权重,则天下之人归陛下。权者与物相为重轻,虽千钧之物,所加损不过铢两而移。今奸人欲败先王之正道,以沮陛下之所为,于是陛下与流俗之权适争轻重之时,加铢两之力,则用力至微,而天下之权,已归于流俗矣 , 此所以纷纷也。”上以为然。安石乃视事 , 琦说不得行。

(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B . 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C . 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近/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D . 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子,指被现任皇帝依法定程序确认为皇位继承人的嫡长子,地位仅次于皇帝。居住的地方一般叫东宫。 B . 熙宁,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C . 陛下,本义是台阶,特指皇宫的台阶,后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文中的“陛下”是对宋神宗的尊称。 D . 视事,旧时指官吏初到任。《后汉书·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中的“视事”亦同此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安石与韩绛、韩维兄弟交情深厚。宋神宗即位后,韩维因用王安石的建议多次被称赞,于是向皇帝引荐了他。王安石想辞职离开,韩绛劝皇帝留下他。 B . 王安石与陈升之负责推行新法。朝廷设置三司制定新法,王安石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起负责变法。新法拟定后颁布推行。 C . 王安石推行变法遭到同僚反对。御史中丞吕诲、韩琦、司马光等都反对王安石的主张。看完韩琦反对新法的上书,皇帝立场不坚定,想听从韩琦的意见。 D . 王安石上奏章为自己极力申辩。司马光以变法引起朝廷内外动乱为由,反对新法,王安石直言上奏为自己辩护,皇帝用恭敬言语表示歉意。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

    ②加铢两之力,则用力至微,而天下之权,已归于流俗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初,樊崇等众既浸盛,及闻更始将讨之,恐其众与莽兵乱,乃皆朱其眉以相识别,由是号曰“赤眉”。汉光武建武三年春正月甲子,以冯异为征西大将军。闰月 , 冯异与赤眉约期会战。使壮士变服与赤眉同,伏于道侧。旦日,赤眉使万人攻异前部。异少出兵以敕之,贼见势弱。逐悉众攻异。异乃纵兵大战。日侧,贼气衰。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追击,大破之于崤底,降男女八万人。帝降玺书劳异曰:“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赤眉余众东向宜阳。帝亲勒六军严陈以待之赤眉忽遇大军惊震不知所谓乃遣刘恭乞降曰盆子 将百万众降陛下何以待之帝曰待汝以不死耳丙午 , 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余人肉袒降,上所得传国玺绶。积兵甲宜阳城西.与熊耳山齐。赤眉众尚十余万人,帝令县厨皆赐食。明旦,大陈兵马临洛水,令盆子君臣列而观之。帝谓樊崇等曰:“得无悔降乎?朕今遣卿归营,勒兵呜鼓相攻,决其胜负,不欲强相服也。"徐宣等叩头曰:“等出长安东都门,君臣计议,归命圣德。百姓可与乐成,难与图始。故不告众开。今日得降,犹去虎口归慈母,诚欢诚喜,无所恨也。”帝曰:“卿所谓铁中铮铮,佣中佼佼者也。”戊中,还自宜阳。帝令樊崇等各与妻子居洛阳 , 赐之田宅。其后樊崇反,诛。徐宣卒于乡里。帝怜盆子,以为赵王郎中·后病失明,赐荥阳均输官地。使食其税终身。刘恭为更始报仇,杀谢禄.自系狱,帝敖不诛。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光武平赤眉》,有删改)

【注释】盆子:刘盆子·建武元年,被赤眉军将领选立为帝。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帝亲勒六军/严陈以待之/赤眉忽遇大军/惊震不知所谓/乃遣刘恭乞降/曰/盆子将百万众降陛下/何以待之/帝曰/待汝以不死耳/ B . 帝亲勒六军/严陈以待之赤眉/忽遇大军/惊震不知所谓/乃遣刘恭乞降/日/盆子将百万众/降陛下何以待之/帝曰/待汝以不死耳/ C . 帝亲勒六军/严陈以待之/赤眉忽遇大军/惊震不知所谓/乃遣刘恭乞降/曰/盆子将百万众/降陛下何以待之/帝曰/待汝以不死耳/ D . 帝亲勒六军/严陈以待之赤眉/忽遇大军/惊震不知所谓/乃遣刘恭乞降/日/盆子将百万众降陛下/何以待之/帝曰/待汝以不死耳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建武,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年号是指帝王用以纪年的名称。 B . 闰月,历法置闰方式的一种。即阴阳历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 C . 洛阳,中国古都之一,因地处洛河之北而得名,东汉定都于此。 D . 郎中,古代官名,亦可指医生。文中指刘盆子为赵王医治疾病。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樊崇等人听说更始将军将要讨伐他们的部队,为了方便辨别士兵,樊崇等人让全军都用朱砂涂抹双眉,这是“赤眉”称号的来源。 B . 冯异与赤眉军约定会战,他让士兵穿上与赤眉军相同的服装,在道边埋伏.最终大败敌军,立下大功,朝延下诏慰劳。 C . 在刘恭的劝说下,刘盆子和丞相徐宣等人献出国玺选择投降,赤眉军的兵器铠甲堆积在宜阳城西,和熊耳山一样高。 D . 刘盆子归降刘秀后,光武帝刘秀询问樊崇等人是否后悔投降,徐宣应对得体,得到刘秀的夸奖,被认为是杰出的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日侧,贼气衰,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

    ②百姓可与乐成,难与图始,故不告众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过秦论(中篇)

(西汉)贾谊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 , 而饥者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梨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图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草,奋臂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由。是以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政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注】①斐然,同“靡然”,随风而倒的样子。②元元之民:老百姓。③裋褐:粗布短衣,泛指很差的衣服。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兵革不休,士民弊                                   罢:通“疲”,疲惫。 B . 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                                   借使:如果。 C . 而饥者糟糠                                             甘:甘心。 D . 是以民之道                                             牧:管理,统治。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元元之民冀得安性命                               皆出于此乎 B . 故其亡可立待也                                      漫漫 C . 奋臂大泽                                                 李斯,相也,具五刑 D . 谓也                                                    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首先对秦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和统一后的政治形势作了热情讴歌和肯定,认为这本是“专威定功”的好时期,可惜秦朝君王没有正确把握。 B . 选文批评秦始皇废王道而行暴政,将欺诈和暴力放在仁义治国前面,秦二世不知吸取始皇教训,反而变本加厉,越走越,终于身死国灭。 C . 作者在选文中提出“分封功臣”“建国立君”“轻赋少事”“约法省刑”,在总结秦亡教训时,也在劝谏汉朝统治者吸取教训,有借古讽今的用意。 D . 选文论证结构清晰,采用假设、对比、举例、比喻的手法加强论证,同时善于铺陈渲染,用大量骈偶句式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4. (4) 用“/”给文中画框的部分断句。

    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5.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②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下列对《阿房宫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用一个“毕”字,一个“一”字来表现秦统一天下的过程,这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社会历史条件。 B . 一个“兀”字,一个“出”字,表现阿房宫的建造过程,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物质条件,含蓄地说明了阿房宫的出现,取尽了天下的财物。 C . “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面积之大;“隔离天日”,说明楼阁密度之紧。 D . “骊山”两句,写其依山傍水的宏阔景象,气势非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房玄龄,临淄人。开皇中,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太宗以燉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高祖曰:“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隐太子将有变,王召以方士服入,夜计事。事平,第功班赏,功第一,食邑千三百户。淮安王神通曰:“义师起,臣兵最先至,今玄龄等以刀笔吏居第一,臣所未喻。”帝曰:“叔父兵诚先至,然未尝躬行阵劳。今玄龄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毋多让!”会伐辽,留守京师。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玄龄数上书劝帝,愿毋轻敌,久事外夷。晚节多病,玄龄顾诸子曰:“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遂上疏,帝得疏,谓高阳公主曰:“是已危慑,尚能忧吾国事乎!”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已有之。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曰:“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选自《新唐书·房玄龄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B . 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C . 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D . 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的人,即殿试及第者。 B . 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主管全国文职官员的任免、官员俸禄、财政收支等。 C . 刀笔吏,在本文中指掌管文案的官吏。因为古代读书人常刀笔并用修改文字,故名。 D . 夷,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也泛称周边的民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房玄龄深得太宗信任。太宗巡行渭北时,房玄龄与太宗就一见如故;后来凡有战事,房玄龄就一定跟随。 B . 房玄龄为国尽心竭力。他不爱奇珍异宝,一心广揽贤才,为国效力,即使病重,也不忘为国事上疏进言。 C . 房玄龄做事才能卓著。年轻时就被高孝基称赞“当为国器”,在秦王府任职达十年之久,展现了自己的才能。 D . 房玄龄注重家风建设。房玄龄注重自身修养,待人以宽,收集古今家诫警示子女。
  4.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

    ②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5. (5) 文中唐太宗两次把房玄龄比作汉朝名相萧何,各有怎样的目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 , 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官员。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使官员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玄龄等由是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术逾侪辈者,只可特赐钱帛,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令诸衣冠以为耻。”

贞观三年,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如晦对曰:“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太宗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辟召,会功臣等将行世封事,遂止。

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表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太宗谓曰:“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竟不许。

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每观前代史书,彰善瘅恶,足为将来规诫。不知自古当代国史,何因不令帝王亲见之?”对曰:“国史既善恶必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止应畏有忤旨,故不得见也。”太宗曰:“朕意殊不同古人。今欲自看国史者,盖有善事,固不须论;若有不善,亦欲以为鉴诫,使得自修改耳。卿可撰录进来。”玄龄等遂表上之。太宗见玄武门事 , 语多文,乃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侍中魏征奏曰:“臣闻人主位居尊极,无所忌惮。惟有国史,用为惩恶劝善,书不以实,后嗣何观?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辞,雅合至公之道。”

(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

【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②玄武门事:即玄武门之变。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李世民在玄武门附近发动政变,杀死长兄和四弟,得立为新任皇太子。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 致治之本    抑其成败之迹(《伶官传序》) B . 务省官员    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劝学》) C . 何必要事文章耶   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D . 语多微文    其文约,其辞(《屈原列传》)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 B . 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 C . 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 D . 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唐太宗重视官员的选拔任用。他认为如果官员们“各当所任”,可以实现“无为而治”;在音乐杂艺上才华突出者,不可越级授予官职爵位。 B . 唐太宗认可汉代选官办法。他准备采纳杜如晦的意见推行汉代州郡推荐官员的方法,正碰上对功臣实行世袭封官授爵制,这件事就停止了。 C . 唐太宗不愿意把自己的文章编成文集。他认为君主“不朽”要靠有益于百姓的政事,梁武帝陈后主等人虽有文集传世却多为不法而亡国。 D . 唐太宗有高度的历史自信。他希望亲览当代国史来修正史书的错误,要求史官对玄武门之变“直书其事”,魏征称赞其合乎“至公之道”。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

    ②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曰:“弟子入则孝,出则 , 谨而信,爱众而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子夏曰:“贤贤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1.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弟子则孝入:在家 B . 爱众而亲仁泛:广泛 C . 贤贤色易:改变 D . 其身致:招致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子:古代对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文中是对孔子的尊称。 B . 弟子:多指门徒或接受他人教导并帮助传播和实行的人。文中指孔子的三千门徒。 C . 弟:文中指“悌”,是敬爱兄长的意思。“孝悌”是孔子非常重视的道德准则。 D . 仁: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指有仁德的人。
  3.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谨信、爱众、亲仁等,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些比“学文”更重要。 B . 孔子认为如果在道德修行之外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文”应该是在完善道德修行之后才追求的。 C . 子夏认为道德修养是君子立身行事的根本。“贤贤”就是尊崇贤者,就是“亲仁”,是在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D . 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育观,完全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事父母,能竭其力。

    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5. (5) 这两则《论语》选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