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4-1 纯净物与混合物性质的比较 知识点题库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合金的是( )

A . 硬铝 B . 水银 C . 黄铜 D . 钢铁
下列有关合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组成合金的元素必须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 B . 铝热剂是铝合金 C . 将镁粉和铝粉混合即得镁铝合金 D . 合金也具有金属的特性

“封管实验”具有简易、方便、节约、绿色等优点,观察下面四个“封管实验”(夹持装置未画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加热时,①上部汇集了固体NH4Cl,说明NH4Cl的热稳定性比较好 B . 加热时,②、③溶液均变红,冷却后又都变为无色 C . ④中,浸泡在热水中的容器内气体颜色变深,浸泡在冰水中的容器内气体颜色变浅 D . 四个“封管实验”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可逆反应
生活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制饭勺、饭盒、高压锅等的不锈钢是合金 B . 做衣服的棉和麻均与淀粉互为同分异构体 C . 煎炸食物的花生油和牛油都是可皂化的饱和酯类 D . 磨豆浆的大豆富含蛋白质,豆浆煮沸后蛋白质变成了氨基酸
下面是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请你参与并协助他们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I.课本介绍了乙醇氧化的实验:把一端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外焰加热,待铜丝表面变黑后立即把它插入盛有约2mL乙醇的试管里,反复操作几次.注意闻生成物的气味,并观察铜丝表面的变化.

  1. (1) 小赵同学用化学方法替代“闻生成物的气味”来说明生成物的出现,该化学方法中所另加的试剂及出现的主要现象是(用所学的知识回答)
  2. (2) 小赵同学在探究“闻生成物的气味”的替代方法时,偶然发现向溴水中加入足量的乙醛溶液,可以看到溴水褪色.该同学为解释上述现象,提出三种猜想:

    ①溴与乙醛发生取代反应;

    ③由于醛基具有还原性,溴将乙醛氧化为乙酸.

    为探究哪种猜想正确,小李同学提出了如下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用pH试纸检测溴水褪色后溶液的酸碱性;

    方案二:测定反应前溴水中Br2的物质的量和反应后溶液中Br的物质的量.

  3. (3) 方案一是否可行(填“是”或“否”),理由是
  4. (4) 小李同学认为:假设测得反应前溴水中Br2的物质的量为amol,若测得反应后n(Br)=mol,则说明溴与乙醛发生取代反应.
  5. (5) 小吴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①按物质的量之比为1:5配制KBrO3﹣KBr溶液,加合适的适量的酸,完全反应并稀至1L,生成0.5molBr2

    ②取上述溶液10mL加入足量乙醛溶液,使之褪色,然后将所得溶液稀释为100mL,准确量取其中10mL.

    ③加入过量的AgNO3溶液,过滤、洗涤、干燥后称量得到淡黄色固体0.188g.

    试通过计算判断:溴与乙醛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Ⅱ.小刘同学在查阅资料时得知,乙醛在氧化铜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可以被空气氧化成乙酸.依据此原理设计实验并在试管C中收集到少量乙酸溶液(如图所示:试管A中装有40%的乙醛水溶液、氧化铜粉末;试管C中装有适量蒸馏水;烧杯B中装有某液体).已知在60℃~80℃时用双连打气球鼓入空气即可发生乙醛的氧化反应,连续鼓入十几次反应基本完全.有关物质的沸点见表:

    物质

    乙醛

    乙酸

    甘油

    乙二醇

    沸点

    20.8℃

    117.9℃

    290℃

    197.2℃

    100℃

    请回答下列问题:

  6. (6) 试管A内在60℃~80℃时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注明反应条件)
  7. (7) 如图所示在实验的不同阶段,需要调整温度计在试管A内的位置,在实验开始时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在;目的是;当试管A内的主要反应完成后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在,目的是
  8. (8) 烧杯B内盛装的液体可以是(写出一种即可,在题给物质中找).

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湿法炼铜和火法炼铜的反应中,铜元素都发生还原反应 B . 加强热,使CuO在高温条件下分解制备单质Cu C . 黑色金属材料包括铁、铬、锰及其化合物 D . 生铁与钢的区别在于生铁含碳杂质,而钢不含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铁与浓硫酸的反应,设计了图1、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 (1) 比较两实验装置,图2装置的优点是:

    ①能更好地吸收有毒气体SO2 , 防止其污染环境;②

  2. (2) 导气管e有两个主要作用:一是在反应过程中,因导管插入液面下,可起到“液封”作用阻值SO2 气体逸出而防止污染环境;二是
  3. (3) 能说明有SO2气体产生的实验现象是
  4. (4) 反应一段时间后,用滴管吸取A试管中的溶液滴入适量水中为试样,试样中所含金属离子的成分有  以下三种可能:

    I:只含有Fe3+;Ⅱ:只含有Fe2+;Ⅲ:既有Fe3+又有Fe2+

    为验证Ⅱ、Ⅲ的可能性,选用如下试剂,填写下列空格:

    A.稀HCl溶液      B.稀硫酸     C.KSCN溶液    D.KMnO4溶液

    E.NaOH溶液       F.淀粉KI溶液 G.H2O2溶液

    验证Ⅱ:取试样,先滴加少量的(填试剂序号,下同),振荡,再滴加少量的,根据溶液颜色的变化可确定假设Ⅱ是否正确.

    验证Ⅲ:步骤1.取试样,滴加少量的(填试剂序号,溶液的颜色变色,则试样中含有Fe3+ , 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步骤2.再取适量的试样,滴加少量的(填试剂序号),溶液颜色的变化为,则试样中含有Fe2+

在常温下,Fe与水并不起反应,但在高温下,Fe与水蒸气可发生反应.

应用下列装置,在硬质玻璃管中放入还原铁粉和石棉绒的混合物,加热,并通入水蒸气,就可以完成高温下“Fe与水蒸气的反应实验”.

请完成该实验中的问题.

  1. (1) 写出该反应中还原产物是
  2. (2) 圆底烧瓶中盛装的水,该装置受热后的主要作用是
  3. (3) 烧瓶底部放置了几片碎瓷片,碎瓷片的作用是
  4. (4) 干燥管中盛装的物质是碱石灰作用是
  5. (5) 如果要在A处玻璃管处点燃该气体,则必须对该气体进行
古籍中对“鍮石”有如下记载:“鍮石,自然铜之精也。今炉甘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锌)炼成者,假鍮也。崔昉曰:铜一斤,炉甘石一斤,炼之成鍮石(假鍮)。”“水银坠地,鍮石可引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假鍮是一种合金 B . 炉甘石中的碳酸锌在冶炼中被还原 C . 可以用盐酸鉴别真假“鍮石” D . 分别用硫磺和“鍮石”处理“水银坠地”的原理是相同的
下列有关操作不可能引发喷泉现象的是:(   )

A . 挤压装置①的胶头滴管使CCl4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B . 挤压装置②的胶头滴管使NaOH溶液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C . 打开止水夹,用鼓气装置从装置③的a处不断鼓入空气 D . 向装置④的水槽中慢慢加入足量浓硫酸并打开止水夹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m g无水三草酸合铁酸钾(K3[Fe(C2O4)3])受热分解产物

进行探究,并对所得气体产物和固体产物进行验证(查阅资料得知:三草酸合铁酸钾热分解的气体产物中含有 CO和 CO2)。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

回答下列问题:

  1. (1) 按气流方向各装置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 (填接口代号,装置可重复使用)
  2. (2) 反应开始前依次进行如下操作:组装仪器、、加药品、通氮气一段时间后点燃酒精灯。反应结束后的操作包括:①停止通氮气②熄灭酒精灯③冷却至室温。正确的顺序为
  3. (3) 通入氮气的目的是
  4. (4) 实验中观察到第一个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气体产物中有(写化

    学式)。能证明分解产物中有 CO气体生成的实验现象是

    样品完全分解后,装置 B中的残留物含有 FeO和 Fe2O3

  5. (5) 测定三草酸合铁酸钾中铁的含量。

    ①将装置B中完全分解后的残留物置于锥形瓶中,溶解后加稀 H2SO4 酸化,xmol• L-1

    kMNO4溶液滴定至终点。滴定终点的现象是。该过程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②向上述溶液中加入过量 KI—淀粉溶液,充分反应后,用y mol• L-1Na2S2O3 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 Na2S2O3溶液V mL(已知I2+2S2O32 =2I+S4O62 )。该晶体中铁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为

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蔗糖溶液中滴加几滴稀H2SO4 , 水浴加热几分钟后,再加入银氨溶液继续水浴加热,未在试管内壁上形成银镜

蔗糖未发生水解反应

B

将油脂、乙醇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加热几分钟,用胶头滴管取少量混合物滴入蒸馏水中,液体表层无剩余油滴

油脂已完全水解

C

将乙醇和浓H2SO4的混合物迅速升温至170℃,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到酸性KMnO4溶液中,酸性KMnO4溶液紫色变浅

反应生成了乙烯

D

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浓HNO3 , 析出白色固体

蛋白质发生了颜色反应

A . A    B . B    C . C    D . D
Na2C2O4可用作抗凝血剂。室温下,通过下列实验探究Na2C2O4溶液的性质。

实验

实验操作和现象

1

测得0.1mol·L−1Na2C2O4溶液的pH≈8.4

2

向0.2mol·L−1Na2C2O4溶液中加入等体积0.2mol·L−1盐酸,测得混合后溶液的pH≈5.5

3

向0.1mol·L−1Na2C2O4溶液中滴加几滴酸性KMnO4溶液,振荡,溶液仍为无色

4

向0.1mol·L−1Na2C2O4溶液中加入等体积0.1mol·L−1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0.1mol·L−1Na2C2O4溶液中存在c(OH-)=c(H+)+2c(H2C2O4)+c(HC2O ) B . 实验2得到的溶液中有c(H2C2O4)>c(Cl-)>c(C2O ) C . 实验3中MnO 被还原成Mn2+ , 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MnO +5C2O +16H+=2Mn2++10CO2↑+8H2O D . 依据实验4可推测Ksp(CaC2O4)<2.5×10−3
某化学小组为了证明SO2和Cl2的漂白性,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 (1) 他们制备Cl2依据的原理是:MnO2+ 4HCl(浓) MnCl2+ 2H2O + Cl2↑,应选用上图A、E装置中的(填序号)制Cl2 , 反应中浓盐酸所表现出的性质是
  2. (2) 反应开始后,发现B、D两个试管中的品红溶液都褪色,停止通气后,给B、D两个试管中的液体加热,B试管中的现象是
  3. (3) NaOH溶液分别与两种气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4. (4) 该小组同学将两种气体混合后通入品红溶液,一段时间后,品红溶液几乎不褪色。查阅资料得知:两种气体按体积比1:1混合,再与水反应可生成两种常见的酸,因而失去漂白作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向碘水、淀粉的混合液中加入AgNO3溶液,蓝色褪去。为探究褪色原因,实验如下: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过程①后溶液pH明显变小 B . 过程③中加入NaCl溶液的目的是除去Ag+ C . 不能判断4H++4I-+O2=2H2O+2I2是过程④中溶液变蓝的原因 D . 综合上述实验,过程①中蓝色褪去的原因是Ag+氧化了I2
化学与社会、生活、科技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家庭的厨卫管道内常因留有油脂、毛发、菜渣等而造成堵塞,可用固体管道疏通剂疏通,其主要成分为铝和氢氧化钠 B . 自来水的消毒剂可以使用二氧化氯、臭氧、明矾等 C . “嫦娥五号”返回器(采用超级钢材料等)携带月球样品(含核聚变原料3He和Fe2O3等)安全着陆,超级钢材料所含的元素均为主族元素 D . 储氢合金的储氢过程是物理变化
黑色化合物M由两种常见的元素组成,各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 (1) D是(填化学式)。
  2. (2) 根据上述信息推知,M是(填化学式)。
  3. (3) 将A通入新制氯水中发生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 (4) 为了探究温度对D和氨气反应的产物的影响,设计如下实验:

    步骤

    操作

    E(甲组)

    F(乙组)

    I

    取少量产物,加入稀盐酸

    溶解、无气泡

    溶解,有气泡

    II

    取步骤I中溶液,滴加KSCN溶液

    溶液变红

    无明显变化

    III

    向步骤II溶液中滴加双氧水

    红色变深

    溶液变红

    ①根据上述现象,得出实验结论:E为X3O4(X表示形成化合物M的一种元素),F为(填化学式)。

    ②乙组实验中,步骤III中溶液由无色变红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③通过交流、讨论,有人认为E中除X3O4外还可能含单质X,判断的理由是

为探究的性质进行下列实验,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 探究的氧化性 B . 探究的漂白性 C . 模拟工业制漂白粉 D . 尾气处理
2021年7月29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绘一号04星,下列关于“天绘一号04星”涉及的材料为金属材料的是(   )
A . 探测器上天线接收器外壳材料—镁合金防腐镀层 B . 发动机使用的包覆材料—碳纤维 C . 隔绝超低温环境所用材料—纳米二氧化硅 D . 整流罩前锥段材料—聚甲基丙烯酰亚胺
下列实验的现象描述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将水滴入盛有固体的试管中,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

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木条复燃

固体遇水产生

B

在100mL小烧杯中加入稀溶液,加热至沸腾,向其中慢慢滴入5~6滴氯化铁饱和溶液,继续煮沸片刻,停止加热

液体呈红褐色

实验制得了胶体

C

将铂丝放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至与原来的火焰颜色相同。用铂丝蘸取某无色溶液,在外焰上灼烧

火焰呈黄色

溶液中含元素,不含K元素

D

向盛有溶液的试管中加入铁粉

有红色固体析出

的氧化性强于的氧化性

A . A B . B C . C D .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