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知识点题库

《史记》中“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形容的是什么制度的特点

A . 三公九卿制 B . 皇帝制度 C . 分封制 D . 郡县制
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时期处于同一时代,但却创造了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造成这种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的主要原因是

A . 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B . 人文素质的巨大差异 C . 思想文化繁荣程度的显著不同 D . 经济活动形式的显著不同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

A . 激化了阶级矛盾 B . 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C . 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D . 严重阻碍中国社会进步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 . 统一度量衡、货币 B . 开创皇帝制度 C . 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 . 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 . 天人合一 B . 建筑功能齐全 C . 皇权至上 D . 国家大一统
秦汉时期,经常使用的礼仪是朝礼,朝礼又称朝仪,是臣子朝见君王的礼仪,用以“明君臣之义”。朝礼所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 . 形成君臣等级 B . 确立皇权至上 C . 保证皇位世袭 D . 维护君主专制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法律的历史和文明的发展”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甲:《秦律》规定偷窃别人桑叶,价值不到一钱,要罚三十天劳役……。刑罚主要分三类,一是死刑,通常有弃市、枭首、腰斩、车裂、磔。二是肉刑,有黥、劓、刖,、宫和笞。三是徒刑,一年至五年。另外,有野蛮的连坐法和族刑。  

——摘自陈光中<我国古代刑法的演变》  

乙:在共和国时期,为了缓和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尖锐矛盾,保证对外战争的胜利,古罗马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平民权益的法律,如公元前445年,古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  

——岳麓版历史教材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  

丙:他们还一并整理了近代中西两部不同时期的法律文献,如下:  

结论:①法律的制定能够调解社会关系,影响社会发展。②法律作为一种文明,具有传递性。  

  1. (1) 据材料甲、乙及所学知识,说明结论①。

  2. (2) 据材料丙的已有内容和结论②,补充完善材料丙。

  3. (3) 你从本兴趣小组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到了哪些史学方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穏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 (1)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 (2) 据材料二、三分析,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概括其主要做法?

  3. (3) 综合材料二、三、四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秦官,金印紫缓,掌武事。”空格处应是(   )

A . 丞相 B . 太尉 C . 司隶校尉 D . 枢密院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除道,道九原(今包头市九原区),抵云阳(今陕西淳化县),堑山堙谷,直通之。”这一举措(   )

A . 加强北部边防 B . 使“西南夷”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的版图 C . 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D . 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
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

A . 分封制 B . 宗法制 C . 郡县制 D . 世官制
汉代《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引用了一首被公认为中国最古老的诗歌,内容是“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首诗(    )

A . 承续了《诗经》的写实风格 B . 是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艺术再现 C . 说明了汉代重视诗歌的创作 D . 反映了秦汉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摘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指的是什么政治制度?结束这一制度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它的颁布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通过何种政治制度实现真正的民主。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为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应是(    )
A . 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大一统的产物 B . 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王嬴政称霸的需要 C . 丞相和御史主动提出要给秦王改名号 D . 秦王试图通过改名号让子孙认识自己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 . 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B . 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C . 从分权政治向集权政治转变 D .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顾炎武曾说:“国家取州县之财,纤毫尽归之于上,而吏与民交困,遂无以为修举之资。”他批评的是中国古代哪项政治制度(    )
A . 中央集权制度 B . 科举选官制度 C . 郡国并行制 D . 监察制度
一位西方学者评价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与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 .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 .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文中的“始皇”为“制六合”而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
A . 设三公九卿加强皇权 B . 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 . 颁布细密严苛的律法 D .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李白在《古风》中赞叹道:“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始皇,这个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    )
A . 建立了皇帝制度 B . 实现了祖国统一 C . 实行三公九卿制 D . 修筑了万里长城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柳宗元意在强调(   )
A . 分封制不利于政权的长期稳固 B . 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 分封子弟是皇权专制的一种体现 D . 汉初分封必然导致七国之乱